二甲中学曹丽芳的作业课程:“童话教学关键问题”的解决策略——以《七颗钻石》为例作业:(1)童话,只是话语形态儿童化,但这些表达简单的儿童话语背后,却站着一个大有深意的成人——作家。如果思维的触角浅尝辄止,很有可能只得其表,而难以深入到童话的内核。请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境或观摩他人的教学情境,谈谈在童话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层推进。我认为童话教学应该教会学生不仅仅是领悟文学意蕴美,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价值观,还要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童话内容,使他们能通过语言透过形象认识到童话所传达出的深层的东西。面对同一篇作品,不同的心理基础与生活经验会导致学生解读方式的不同,从而获得的体验和感悟也就不同。在引导思考的过程中,教师要力求“导而弗牵”,不可轻易框住学生的思维,强求统一答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仅停留在教材本身所传达出的文字信息上,而更要关注文学接受过程中学生可能获得的那些触及其精神生活的某些更为本质的东西,这才是更有价值的东西。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我觉得这样的文本阅读才是真正体现“人文性”的阅读,多元化阅读,多角度思考,多层面探索,拓展并解放学生的思维,还原儿童的天性与童真,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化教学”。此外,我还会补充一些课外的相关童话文本阅读,在课内外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练习讲童话。比如,可以先从复述入手,指导他们先学会合理的展开故事情节,进而融入情感,加入表情色彩。在此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情节去续讲童话,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独立编(讲或写)童话。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童话文学的情节美、表达美,有助于他们丰富词汇,锻炼表达能力,发展想象,培养创新思维。组织学生对课外阅读(或观看)过的童话作品进行初步的赏析与品评,并在此基础上指导他们去阅读(或观看)一些优秀童话作品。教师了解并利用学生在课外通过阅读、影视、网络所接触到的大量童话作品,通过讨论与正确的引导,使他们感受到丰富多彩的生活美,进而逐步认识社会,认识生活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实现真正的教学目标:生命化教学。(2)文质兼美的经典童话,不仅带给我们精致的文字品读、精彩的文学享受,也带给我们精雅的文化熏陶。李老师在教《七颗钻石》时,在探寻“七颗钻石”题旨的环节中,跟孩子们一起饶有兴味地探讨了“钻石”文化与“七”的文化,请谈谈“七”的文化意蕴。你还知道“九”有哪些文化内涵吗?关于数字“七”:佛教有释迦牟尼面壁七天或者七七四十九天顿成正果的传说。依据佛经,万物皆有七种本原生成,即地、火、水、风、空、识、根;按照佛教习惯,人死后要积淀七七四十九天;佛教寺院分为七堂,即金堂(本堂)、讲堂、塔、经藏、钟楼、僧坊、食堂;人生灾难有七种:火、水、罗刹、万杖、鬼、枷锁、怨贼;等等。在中国,“七”也带有神秘色彩,如天上有“七星”;人的感情有“七情”;色彩有“七色”;音乐有“七音”;诗歌有七言、七绝、七律诗;人体有“七窍”;民间传说有牛朗织女七月七夕鹊桥相会。关于数字“九”:从古到今,人们都承认九是最大的数字。天地间的数字“始于一,终于九”,“至十则又为一”。“十”只不过是上位的“一”,而“九”才是0~9这个数码中的老大哥。数字“九”由神圣的数字“3”自乘得来,代表永恒与完整,并与圆圈、正方形与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密切相关。中国人认为“九”是神圣的,代表吉祥幸运的数字,因而把“九”作为规定社会律制(9种礼仪)及官方身份等级的数字。以下有几个关于数字的例子:皇帝与“九”,在中国古代,九为阳数的极数,即单数最大的数,于是多用九这一数字来附会帝王,与帝王有关的事物也多与九有关。帝王之位称“九五”。帝王称“九五之尊”。与九有关的还有:青铜器有“九鼎”。皇帝周围要设“九卿”。朝廷命宫设“九品中正”,京师置九门。紫禁城的房屋九千九百九十间半。天安门城楼面阔九间,深九间。中国紫禁城及皇家园林、行宫的大门,装饰甲“九路钉”,每扇门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