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符氏政治建树综述作者:符孟标琅琊符氏源出于鲁国末代君主顷公之后,《元和姓纂》载,“鲁顷公孙,公雅,为秦符玺令,因为氏。”虽然符氏得姓于秦朝的咸阳,但“根在琅琊”的理念早在其得姓始祖(姬)雅时业已形成,《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中更明确记载“沂州琅琊郡六姓有符氏”,当今海内外各地的符氏后裔来临沂寻根者更是络绎不绝。由于年代的久远和典藏文献的破坏,现今能看到秦汉时期的符氏先祖人物仅为符雅和东汉末年的符融。符雅,即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符节令丞,隶少府,尽管至唐代符节令丞一职才有了明确的官品,从六品上,但该职务“位卑权重”、“事关机要”,在生性猜疑的秦始皇时代能够获取这一官职,也可看出符雅得到了嬴政的充分信任,和其处世的低调与做事的谨慎,遗憾的是现有的史籍中并未看到对其具体的描述或记载,仅是从有关的姓氏典籍中得知,其是“以官得姓”,人称“符公”或“公雅”,亦许这即是他对后世的最大建树。符融,东汉末年陈留浚义(今河南开封)人,《后汉书》有传,虽未列入《党锢列传》,但与东汉名士、太学生的领袖郭林宗并传,可见其亦为抨击时政、正道济世的“党人”。史载其师事少府李膺,膺每见融,辄绝它宾客,听其言论,“融幅巾奋袖,谈辞如云,膺每捧手叹息。”1余英时先生就此评议为,“符融之言论所以如此引人入胜者,岂能尽在于具体人物之批评,又岂能仅为其辞藻华丽或音调铿锵之故哉!斯二人在思想上殆有符合冥会之处,故听者之心醉而不觉深为叹赏耳。”2符融不仅以谈辞见长,而且有识人之美。郭林宗,这位“海内名士威知”的贤达,初到京师时,时人莫识,正是在符融的大力举荐下,“由是知名”,史载,融见林宗便与之交,又荐于李膺,以之为“海之明珠,未耀其光,鸟之凤凰,羽仪未翔”3,我们可从郭林宗后期的成就中得以验证,符融的这番言论并非溢美之词,实乃识人之远见。而汉中的晋文经、梁国的黄子艾二子恃其才智,炫耀上京,符融则“卧托养疾,无所通接”,并不与之见,三公所辟召者辄以询访之,融则“随所臧否,以为与夺”,果不其然,“二子行业无闻,以豪杰自置,……(皆)为轻薄子”,旬日之间,惭叹逃去,由是,符融更加知名。然而,州郡礼请,公府连辟,举符融为孝廉,皆不应,更为甚者,融妻亡,贫无殡殓,乡人欲为具棺服,融亦不肯受,曰“古之亡者,弃之中野,惟(吾)妻子可以行志,但即土埋藏而已”,对其恃才傲物、狂放不羁的习气,孰不知正是因起于早已看透了“弥惛”的时政,“逮桓、灵之间,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故1范晔:《后汉书》,卷六十八,中华书局,19652余英时:《中国知识阶层史论》(古代篇),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P2483周天游:《八家后汉书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4在这场影响时局的“清议”之风中,符融自是首当其冲,在党禁的高压下,当济世的理想得不到展现时,旋即追求一种“个性的张扬和自我表现欲”2。三国两晋时期,符氏家族政治建树上功勋卓著者不多,载入正史者更为鲜见,唯在其家谱上可见到为数不多的几人,如北魏孝文帝时期的符承祖,官至散骑常侍,辅国将军,后转至礼部尚书。时至唐朝中后期,沂州人符令奇、符璘父子因忠君护国、力挫田悦叛乱之举而名垂青史。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唐中央再无力统治地方,社会就此陷入长期动荡不安的局面。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魏博节度使田悦起兵叛唐,时令奇为其军右,深恶田氏之逆行,不忍黎民再陷水火,随密语子璘曰“(田氏)系缧京师,宗族屠地,汝能委质朝廷,为唐忠臣,吾亦名扬后世矣!”璘深知田氏残忍成性,此举势必招来杀身之祸,令奇凛然曰“儿今行,吾死不朽;不行,吾亦死,尸叠逆地云何?”3符璘率众归降唐将马燧,诏拜特进,封义阳郡王,田悦迁怒令奇,令奇临刑,色不变,年七十九岁,南宋文天祥为之附诗曰“当时愁业著萧门,沧海桑田不复论。数百年来遗像在,符公喜有侍郎孙”4,忠贞之心可见一般。其子符璘从燧入朝后,拜为辅国大将军,先后平定田悦、李怀光等反叛势力,贞元二年,又平西蕃之乱,三年官拜左神策军将军知军事,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