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研究初探学科:数学作者:李永兴单位:杏林初中电话:18291718682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研究初探学科:数学作者:李永兴单位:杏林初中电话:18291718682关键词:分层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新课改策略摘要:“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这也是《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称新课标)大力倡导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有其多样性、层次性,如果教师不注意分层教学,而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或只重视个别层次的学生,都不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有违新课标提倡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初衷了。本文就此结合实例谈一谈分层教学法在新课标下的应用策略。时下,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水期,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新课改教学的探索与困惑。我发现,新教材在适应学生差异性方面很有特色:教材正文理论要求有所降低,删去了繁琐的计算题及多步推理的论证题使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基本要求;同时拓广了知识面,选入了能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紧密现代生产、生活的足够数量的习题,并分A、B层次编排,使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数学才能得以充分发展。分层教学实际早已有之,不过是新课标给了它更大、更好、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已。如何在教学中发挥教材特点,适应学生的差异,使教法改革与教材改革完美统一呢?带着这个问题,我经过多年探索,初步形成了“激励式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与教学策略。下面简介该教法的一些原理与做法。一、分层教学法的策略:在新课标实践中运用分层教学的策略主要从学生个体分析、备课学习目标、讲课、作业、辅导、评价六方面来展开。(一)、分析学生、了解学情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工作。我在2009年对九年级2班进行分层教学法的试点,一年后,该班取得良好的成绩,同年级的1班均分却与2班相差近28分。2010年接手了七年级1班,该班学生发展参差不平的现象甚为突出,数学得分最差的学生仅为6分,最好的100分左右。于是我走访班主任、原小学的数学教师、学生家长,尽力了解学生的生活、思想背景情况,再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其知识背景。在此基础上参照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因素,将学生大致分为三层,并将三层学生交叉编入学习互助小组,以后的学习目标要求、作业布置、课外辅导、评价都依据这次的分组情况进行布置。(二)、分层次备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起点。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阶梯,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梯级,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例如,八年级“同类二次根式定义”教学的三个梯级为:(1)实例引入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举正反例反复理解;(2)定义应用,充分理解“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并举几组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例子进行理解;(3)定义的拓广,从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中发现一般同类根式的定义(新教材正文不做要求)。安排作业时,教师可将课外习题分为以课外习题集和教材B组习-1-题为主的超基本题;以A组习题为主的基本题;以练习题和大部分A组习题为主的起码题,以此来分别满足A、B、C三个学习小组课外作业的要求,把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到实处。(三)、对学习目标进行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根据“因材施教”的理论,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适合他们自己的教学目标。比如:探究特殊角(30、45、60度)的锐角三角函数值时,我要求学困生能够熟练地背诵和默写数值,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要求中等生能够进行简单的综合计算;要求优生能够做一些有扩展性的综合运用题。又如在“测量物体的高”的探究中,我采用了实验课的形式。对于学困生,要求能够运用一种方法测量学校教学楼的高度,教师在课前专门介绍了可以供他们选择的几种测量方法;对于中等生,要求能够找出至少两种测量方法,进行准确计算,课前不给予测量方法的提示;对于优生,要求尽量找出多种测量方法,并对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