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0二泉映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巢湖市沐集小学孙凤菊教材简析《二泉映月》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课文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写中秋之夜在二泉边师父告诉阿炳,要等他长大后才能听懂泉声。第二段(第三、四自然段),写历尽人生磨难的阿炳又来到二泉边,他从淙淙的泉声中似乎听到了许多声音。第三段(第五、六自然段),写阿炳用二胡倾吐自己的情怀,创作出不朽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这篇文章真挚感人,体验盲人民间音乐家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7个生字,绿线格子中的9个生字只认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过程与方法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的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描绘自己所观察的月色景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于与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二泉映月》的琴声变化和所表达的丰富内涵。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情境讨论式教学、启发式谈话。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多角度多层次地开拓学生的思维。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注重师生互动,共同享受学习的成果。教学理念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新“课标”的理念。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民主、优雅的氛围中学习,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通过学生自主地读、说,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课文,感悟真情,从而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学习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教学思路:本课我先设计情境导入,整体感悟,然后认识主人,初感内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学生掌握生字词,教师检查、评点、归类。在字、词熟读的基础上再读课文,以听泉声为依据为课文分清层次。再学生掌握了课文的脉络后引发设疑,为下一节课作了铺垫。课时划分: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二胡幻灯片1、了解民间音乐家阿炳的经历及他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层次。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教具准备: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上课前,孙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二胡曲,猜猜是哪首?想听吗?听的时候老师希望同学们不仅要用耳朵听,更要用自己的整个心灵来听这首曲子。(老师拉《二泉映月》)2、告诉老师,这悠扬的二胡声,让你听到了什么?小结:同一首曲子,有人听出了爱,有人听出了……,不同的人听出了不同的内容。一首名曲当我们用心去感受的时候,就能听到作者许许多多的心声。(设计理念:语文课堂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需要意境,我们的学生早已厌倦了空洞说教的语文,他们渴望一种心与心地交流,情与情地融合。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首先要做的就要唤醒学生的心灵,激发起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课堂开始之前的聆听这首悠扬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学生们在这种舒缓连绵、涵义深刻的曲调中情怀激荡,也初步奠定了本堂课的情感基调。)二、认识主人,初感内容。1、师: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与天下第二泉、与音乐有关的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