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浮沉条件教案【课题】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内容分析】1.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在上一节学习浮力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并与上一节内容构成完整的浮力知识体系。本节知识是前面所学力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力、重力、二力合成和密度等知识联系密切。本节内容包括两个知识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和密度计的浮沉原理。前者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而后者重在使学生认识到浮沉条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意义。3.教材处理:(1)鉴于本节内容的综合性、资源的丰富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同时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本节内容宜分两部分来处理:一是从受力分析的角度,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探究物体密度、液体密度和物体浮沉的关系。本教学设计只涉及第一部分内容,第二部分作为下一课时的内容。(2)充分地挖掘教材以外的资源:有机地融入了演示实验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得问题更加直观,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教学对象分析】1.学生的兴趣:八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过受力分析、二力平衡、阿基米德原理、密度等相关的知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3.学生的认识特点:一方面,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已具备一些有关浮沉现象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他们对物体的浮沉现象还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观念(其中最典型的是:有的学生会认为“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并不了解浮沉的实质,也不能理性地分析和解释各种实际的浮沉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前概念为切入点,通过逐步引导,让学生对物体的浮沉条件有本质、正确的认识。在解释潜水艇和浮筒的浮沉原理时,由于学生不知道它们的结构特点所以感觉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运用动画、图片等,向学生介绍其结构特点,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启发学生思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会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判断物体的浮沉;(2)了解轮船、潜水艇浮沉的工作原理;(3)应用浮沉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2)通过师生互动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思考轮船、潜水艇的浮沉原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轮船、潜水艇的浮沉原理的学习,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2)通过观察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3)通过新闻时事和生活中的科学技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热爱物理的情感;【教学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难点】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轮船、潜水艇的浮沉原理。【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明确目标举生活中的例子:轮船很重,但它为什么能浮在水上?用生活的例子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由读“知识梳理”,提问:本节课要解决哪几个问题?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掌握的知识点二、自主学习一自学:让学生回顾物体在液体中的几种常见状态:漂浮、悬浮、下沉、上浮,提问学生,为什么不同的物体放到液体中会有不同的状态?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80页内容,找出学案上问题的答案并圈画出来,3分钟后提问。反馈矫正:提问1号学生:1.当F浮G物时,物体上浮;2.当F浮G物时,物体下沉;3.当F浮G物时,物体悬浮或者漂浮通过提问反馈,点名提问学生,了解学生自学效果,提问2号学生,让学生对下沉、悬浮和上浮物体分别进行受力分析。引导学生思维,从受力分析角度探讨问题。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受力分析过程,引导学生分步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师生共同得出物体的下沉与上浮条件:下沉:F浮G漂浮:F浮=G悬浮:F浮=G通过总结让学生对物体的浮沉条件有系统的了解。通过记忆后进一步提问,加深学生对物体浮沉条件的认识。三、自主学习二1、轮船提问学生:怎样使密度大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