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锴曹义等:加强高校院(系)党总支建设的实践与思考领导讲话1990年以来,党中央连续召开了八次全国高校党建会议,十分重视高校党建工作。经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务工作者的积极探索,努力开拓,高校党的建设总体上得到了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出现了新的局面,具体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与之相比,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仍显得有些薄弱,实践中没有大的创新,也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工作思路。高校院(系)处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直接面向教师和学生,具体组织并实施教学、科研和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院(系)党总支的建设水平及其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影响着本单位的各项工作。在当前推动高校深化改革和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引导教育广大党员和教职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支持并投身改革,化解矛盾、理顺情绪、自觉维护团结稳定的大局,倡导敬业爱岗、教书育人、正确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自觉抵御不正之风和腐朽思想的侵蚀,求实创新、开拓进取、进一步增强学校工作生机和办学活力,等等,都必须通过充分发挥党总支的作用来做保证。近年来,我校坚持从实际出发,围绕学校的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以改革和务实的精神,在加强院(系)党总支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一、院(系)党总支在具体实践中的工作模式事关学校大局的大政方针,一般由学校党委和行政作出决策,院(系)是一线的教学、科研单位,其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学校的决定。院(系)不是院长(系主任)负责制,也不是由党总支全面领导。党总支的主要作用是政治核心作用,党总支在履行保证监督职能的同时,要积极参与本单位重大问题的决策,党总支与行政是划分职责范围,强调分工合作,共同做好工作,共同对本单位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负责。这种辩证的功能关系,是近年来高校基层组织建设一项重要经验的总结,体现了新时期党中央对高校院(系)党总支工作新的构想和要求,其理论本意第1页共7页也得到了广泛认同。但由于种种原因和因素的影响,在具体实践中院(系)党总支的工作模式却不尽相同。从目前我校各院系的具体情况来看,院(系)党政关系及其工作模式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种。第一种是党政各管一摊,工作相互脱节。党总支负责组织发展、党费收缴、思想教育等日常性党务工作,行政领导则负责教学、科研、管理等行政事务工作。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有的党总支书记理论上不够强,对教学、科研等具体业务了解不多,缺乏统揽全局、统筹谋划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思路,不注意与行政上沟通协调;有的院长(系主任)自身业务强,在本专业领域和同行中有一定影响,但缺乏领导经验和工作艺术,加之有些院长(系主任)是民主党派或党外人士,在实际工作中不注意与党总支合作共事,不注重发挥党总支在理论先导、思想动员等方面的作用;还有的党总支书记和院长(系主任)业务素质都比较强,在群众中也都有一定威信,但由于个性气质、认识差异等方面的原因,具体工作中经常在“谁说了算”的问题上纠缠,甚至闹不团结和纠风,等等。这些原因都可能引致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相互脱节,党总支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其职能也被削弱,凝聚力和号召力自然不强。第二种模式是党总支除搞好党务工作以外,也分管和参与部分行政工作,如学生管理、开发创收、成人教育等。这种模式从表面上看,党总支和行政都参与院(系)领导工作,共同为本单位的改革和发展而努力,但事实上,党的工作和行政工作“两张皮”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而且由于实际工作的交叉和撞车,导致相互扯皮或推诿等问题;另外,由于参与了具体行政工作,使得党总支自身在改革创新、组织动员、观念更新等方面的导向、凝聚、保证作用削弱了,也影响了行政职能的行使。第三种模式是党政关系融洽,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同心协力地开展工作。实际工作中,党总支书记能统揽全局,统筹考虑,组织协调,充分调动班子成员和工会、团总支、学生会等各方面的力量去做具体工作,而自己则更多地与院长(系主任)共同关注和谋划如发展规划、改革方案、专业改造、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