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观光号之旅(一)指导思想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学过程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合作,在此过程中共享思路、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进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本课学习,围绕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需求,强调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本课是高中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基础。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兴趣,让学生对信息技术有一个整体的、全局的了解和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目标,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作为本课程的第一课,是关键的一节。从课程整体的角度来看,本课是对信息技术与信息的一个概述,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学习内容,清楚了解信息技术学习目标。以“信息技术发展历程”与“信息的基本特征”两个主线贯穿其中。本课的设计上不仅仅采用讲授,还结合学生参与式活动,让学生体验信息技术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在运用信息技术的理解上不局限于仅对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认识。(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本课教学的要求,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可以把教学的目标分解为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见目标分解表。目标分解表教与学的目标目标要求与内容描述知识与技能概念了解关于“信息”不同的定义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载体依附性、可传递性、共享性、价值性、时效性、可伪性了解信息技术的含义事实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程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操作技能使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过程经历、体验信息技术的运用过程,表达自我的观点、交流思想、开始合作方法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分析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掌握信息技术发展历程的划分方法,能够把类似的思想方法迁移到今后的学习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身心健康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意识积极主动学习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体验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行为规范遵守信息法规,培养良好的信息情感和信息道德价值内化培养有效地运用信息意识,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三)学习内容分析1.学习内容说明课程标准内容(1)信息获取。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2)信息技术与社会。①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对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②了解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不利身心健康的因素,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学习过程采用广东版《信息技术基础》教材,本学习内容对应教科书第一章内容。本章从信息的含义和基本特征着手,引导学生了解信息与人类社会各种活动的密切联系,确立主动关注信息、应用信息的思想;通过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和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来使人们更自觉地投入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中去。对应于课程标准,对学习内容的要求水平进行分析如下:①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掌握水平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学生能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如信息的时效性或可伪性);能列举属于某一概念的例子(如信息的载体依附性)。②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掌握水平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再认或回忆事实知识,举例说明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③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掌握水平属于“了解水平”,能够描述信息技术发展各阶段的基本特征,能描述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基本特征。④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对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掌握水平要求属于“经历(感受)水平”,通过从事并经历学习活动的全过程,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