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中山路小学张中香镇江市中山路小学张中香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最后一课。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圆柱的体积公式教材是通过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后推导出来的,就小学生现有的知识,把圆锥转化成体积相等的其他物体有些困难。教学圆锥体积公式采用的方法与圆柱不同,教材是按照估计、验证、发现圆锥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从而归纳出圆锥的体积公式,最后再应用公式解决问题这样的过程来安排的。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圆锥的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圆柱体积公式的基础上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并能正确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二、学情分析1.学生学习起点分析合理的知识结构既是知识理解的产物,又是进一步进行知识理解的前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经验,会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并认识了圆锥的特征,同时在认知结构中已有转化的数学思想。因此,我认为本课新知教学的起点是: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新知化旧知的转化思想。二、学情分析2.学生学习态度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学生对生活化的数学知识感兴趣,凡事想探究明白,而本课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密切联系,且又有学生喜欢的动手操作实验,学生有积极探究的心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探索、发现并归纳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运用圆锥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能力目标: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体积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三、教法设计: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比较、思考,才能更加深刻地领略到知识的真谛。因此,我在设计教法时,根据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法:1.“估计—验证”,探索圆锥的体积公式。2.“比较-归纳”,深化对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3.“应用-巩固”,解决问题,熟练公式。四、学法设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新课标还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1.实验操作法。2.比较发现法。3.归纳应用法。五、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是: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在自主建构中学数学。1.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在做中学数学。2.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自己建构新知。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底面底面圆锥和圆柱的底面积和高有什么关系?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估计一下,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几分之几?实验要求:1.每人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形状的空容器各一个。2.先在圆锥形容器里装满沙子,再倒入圆柱形容器里,看看几次正好倒满。3.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圆锥的体积正好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想一想,下面的说法对吗?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13填一填:(1)一个圆柱的体积是18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2)一个圆锥的体积是18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分米。654根据上面的实验和讨论,想一想,可以怎样求圆锥的体积?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如果用V表示圆锥的体积,S表示圆锥的底面积,h表示圆锥的高,圆锥的体积公式可以写成:V=Sh1313试一试一个圆锥形零件,底面积是170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计算下面各圆锥的体积。(单位:cm)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