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周长》的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本课从现实问题出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并能应用新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上48、49页。学情与教材分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会了测量,知道了周长的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己的独立探究找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方法,所以教师把引导的重点放在理解别的同学提出的算法,感悟每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适应性,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2、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策略的多样性。3、在测量、计算、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计算图形周长的方法。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的周长问题。教学准备:(标题卡、一个长方形卡纸和一个正方形卡纸,每人一张预习卡和一张练习卡,4条围栏,一个钉子板和一根40厘米长的绳子)一、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长方形周长,(师在黑板上贴出课题和长方形正方形图片)师:同学们,课前老师布置了预习作业,还记得吗?一会儿来和你的小组交流交流吧!在讨论的时候老师希望你能告诉同学这三个问题(课件展示)1、你测量了哪几条边?2、你是怎样列式的?3、你的算式有什么意义?学生讨论2-3分钟,老师巡视并做指导。(老师挑选作品,挑选3~4副错误作品和有代表性方法的作品)师:谁愿意上台展示一下你的自学成果。上来展示的同学也像刚才讨论时一样介绍你的方法。1、长方形的周长怎样计算生1:5+3+5+3=16(厘米)生2:5×2+3×2=16(厘米)生3:(5+3)×2=16(厘米)生4:5+3×2=16(厘米)学生上台介绍用投影仪展示,(对于说的好的学生给与表扬,说的不完整的同学可以请下面同学补充或老师补充)如果没有出现第四种答案,老师在黑板上写出来师:同学们讨论的时候老师看到有个同学这样列式(5+3)×2=16(厘米)生:不对师:问题出在哪里?生:没有加括号师:这样列算式求的是什么?生:他只求了三条边,一条长和两条宽师:你观察的真仔细,少了这个括号这个算式的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课件再次展示师: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同学们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在计算前我们要先测量或已知长方形的长和宽,只用测量两条边。课件出示第一种。师:第一种方法直接把长方形的四条边加起来,长+宽+长+宽(课件演示)师:第二种方法表示把两个长和两个宽加起来(课件演示)师:第三种方法表示先把一个长和一个宽加起来,再乘2,因为长方形对边相等。(课件演示)师:大家看看这三种方法,你有什么想说的生:第二种简单(第三种简单)师:这三个算是在计算上是逐步简化,在各自的意义上也有所不同,第一种用连加的方法把这四条边相加,而后面两种是不一样的,他们都蕴含一个共同的特征,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生:长方形的对边相等2、正方形的周长怎样计算。长方形周长的问题同学们解决了,那正方形的周长可以怎么算?生1:3×4=12(厘米)师:你为什么这样列算式?生:因为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每条边都是3厘米,有4个3厘米。师:你的解释非常完整,大家都听明白了吗?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生2:3+3+3+3=12(厘米)师:这两种方法都很好,但是大家觉得那种更简单?生:第一种3、总结方法:师:现在咱们来总结一下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在黑板上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图片)并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长方形周长=长×2+宽×2长方形周长=(长+宽)×2正方形周长=边长×4(在黑板上板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4、练一练:(课本49页第2题)计算篮球场的周长。师:学会了长方形周长,老师立刻来考考你,计算我们学校篮球场的周长,请同学们拿出练习卡,完成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