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目前的语文课上丢弃文本、追求热闹等舍本逐末的现象比比皆是,有的语文课让人感到是各学科知识的拼盘,象文学课、政治课、审美课、天文课、地理课-------让人听不到语文的味道。语文课最大的悲哀是语文味的淡化和失落。那么,有语文味的课堂是怎样的呢?语文课应该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写到这,于漪老师的形象跃然纸上,其人其课都让我们感到浓郁的语文味道。于是,心中的语文课就有了如下的标准。首先是有语文味道的老师上的课才会有语文味。他(她)首先纯净、热情,不被名利所累,不会急功近利、患得患失。很容易投入于文学作品中,为作者的情感所感染,充满激情。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激活和丰富语文教学过程,他(她)的激情直接撞击着学生的语文神经。把学生培养成善感细化的人,流泪、欢笑、歌唱、创作都富有诗意和魅力。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情感最好是“文”一点、温一点、淡一点、雅一点,古典一点。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醇酒,蠢蠢欲动,欲罢不能。其次,有语文味道的课堂上,师生都沐浴在语言的甘霖中,他们尽情地浸泡在大家笔下优美的祖国文字中,教出语感。激情诵读,触摸、玩味、品析甚至咀嚼词句,体会用词的精妙;快乐写作,享受创作的愉悦和锤炼语言的快感。对字、词、句的敏感主要是靠读出来的,而不是靠分析出来的。因此,语文课上要书声琅琅,书声琅琅本身就是“语文味儿”的重要体现。任何脱离语言的教学都不是语文课,起码不是纯粹的语文课。再次,一堂语文课,如果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味,那么学生就可以从中接受民族文化的内涵,并且自觉地担当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这也是语文课特殊的性质使然,也是语文课堂独有的味道。五、强化写字掌握技巧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作了明确指示:“当前,在重视学生掌握计算机汉字输入的同时,必须强调中小学生写好汉字”。教育部副司长王铁琨同志指出:“写字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普及性教育,要求学生不写错字,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双姿正确、字型、笔顺等符合要求。”叶圣陶先生谈到写字时说:“一要正确,二要清楚。”但现在社会上汉字书写的质量呈下滑趋势,因为人们热衷于敲击键盘,电脑打字又标准又漂亮,上报的材料不是打印稿,就是用软盘、U盘,或者网上邮寄。有的小学生收集的资料也是打印稿。人们对“方块字”的欣赏仿佛没有热情。怎样改变这种现象呢?这就要从学校抓起,从小学生抓起。如四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要求的:“会写的字随课堂完成,并要对难写的字字形作重点指导,课内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学生写好笔画、笔顺、安排好字的各部件及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写美观,对于生字新词,教师引导学生随时抄写,及时听写检测。”这段话说明了写字教学的重要性。我们小学现行的课程表中没有写字课,写字任务在语文课中完成。但事实上,语文教学都忽视了写字这个环节。低年级在反复读字音、记忆字型、理解字义后,教师只指导学生写几个典型的字,中高年级在阅读教学的两课时或三课时中不安排学生写字。有的教师说时间不够用,还有的说一篇课文要用四课时或五课时才能完成。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是不是支离破碎的分析、提问挤占了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挤占了学生书写汉字的时间?每天的课程排得满满的,语文课上不书写生字新词,就留在家庭作业中完成,有的达到十几遍,造成学生字迹潦草,错字连篇。正确、清楚都做不到,更谈不上美观了。难怪许多人疾呼:“将来我们的孩子还会不会写汉字?”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学习写汉字要比认识汉字难得多,所以要重视写字教学,给学生充足的写字时间,培养写字兴趣,加强写字指导,让学生写出一手漂亮的中国字!三、激发情感热爱语文叶澜教授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而激活语言的同时就激活了情感。一位教师教学古诗《游子吟》,他用深情的范读、动情的吟唱、感人的描述表达出母爱的无私与圣洁,唤起学生对自己母亲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