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主题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材分析1.内容特点:教材的地位与作用(1)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2)本单元的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学式是重要的化学用语,对以后的化学用语的学习起着重要作用。(3)由元素周期表知识,引导学生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规律和方法。(4)与前三单元学习不同的是,集中学习理论和化学用语。因此,要充分启动与绪言、分子、原子等已学内容的链接。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2.知识结构:本单元教材共分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化学式与化合价四个课题。它们包括原子结构模型、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核外电子排布、离子、化学式、化合价、相对分子质量及其有关的计算等内容,本单元教材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单元目标1)知识目标熟知原子的构成及离子形成的原因,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区别;掌握元素符号、离子符号的书写及它们的意义;熟练掌握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基本计算能力。3)情感目标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认识;进一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一)本单元的教学重点:1原子的构成;2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3离子的形成过程、核外电子排布4一些元素和根的化合价,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并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的组成。(二)本单元的教学难点:1元素概念的形成,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元素周期表的排规律和相关信息。2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3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离子的形成过程4化学价的理解,化学式的书写,利用化合价写化学式教学方法与手段课题1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知识,所以建议尽可能使用电影、录像、多媒体等电教手段,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关于原子质量,书上给出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的绝对质量,并指出它们数值太小不便于记忆、书写和计算,只能使用相对质量。考虑到此时学生尚无同位素的知识,不便提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按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计算出来的平均值,所以此处只能要求学生对相对原子质量做含糊的、初步的了解(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作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使用)。本课题要求阅读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卓越贡献的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课题2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对物质的基本成分,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本课题在学习了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就应该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它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而且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以理解。为什么在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用“原子”。这是学生初学化学时容易犯的错误。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是教学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会写、会读、会用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通过分散难点,逐步记忆的方式减轻对枯燥乏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为了加深学生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加强教材的前后联系,教学中要组织好本课题的课堂讨论,使学生能认识到: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课题3本课题包括核外电子的排布和离子的形成两部分内容。在第3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本课题介绍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是教学重点。为了说明离子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就必须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征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为教学作一个铺垫。因此教材编写了第一段“核外电子的排布”。核外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