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设计[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课文中的语言蕴涵了作者的精神和情感。从文字中,我们可以读懂作者在特定情景与历史时刻的情与意。所以教学本篇课文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从文本中的关键的词句和意象出发,通过对关键的词句的诵读和领悟,感受本课语言的精妙、语言的魅力,从而使学生实现阅读与文本的有机融合。[本课的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重点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2、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感情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3、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感悟徐悲鸿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的精神。[教学重点]: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感悟徐悲鸿从小立志爱国,长大为国争光的精神。[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第一课时一、名画导入,释疑励志1、出示徐悲鸿的《奔马图》:同学们,这是一幅画着六匹骏马的中国画,名叫《奔马图》,你们觉得图上的马画得怎么样?你了解这幅画的作者吗?(指名回答)2、《奔马图》是画家徐悲鸿先生创作的一幅精品佳作。这些马神采飞扬、激情燃烧,这些马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每次看到这些马,都让人热血沸腾,。那么他为什么画的这么好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徐悲鸿。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释疑“励志”(1)、课题中“励志”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查一查字典,说说课题的意思。并读一读这个词语,说说你想知道些什么?(2)师述:同学们,“励”不仅仅是激励,它还有振奋自己志气的含义。在课文中徐悲鸿先生到底励的什么“志”,我想还是要在读课文中寻找答案。[设计意图:“励志”一词既是“文眼”,又是“题眼”,引导学生围绕“励志”一词质疑,是在关注学生的已知中引起学生阅读的冲动,形成阅读期待,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愿望和兴趣。抓住该词,以此作为领会全文的切入点。]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同学们有这么多问题想知道,下面就请大家认真读课文,试着从文中寻找答案吧。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力求做到读正确,读通顺。(2)、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写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原因?哪几个自然段写励志学画的过程?哪几个自然段写励志学画的结果?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在读中相机纠正读音3、相互交流,使学生弄懂徐悲鸿励下的志是“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4、读完课文,你们对“励志”这个词有了怎样新的认识?(指名回答)[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对“励志”一词的思考通读课文,可以使学生学会从文本中感悟与理解“励志”一词的内涵。]三、指导书写本课生字1、出示文中比较难写的“努”、“倦”、“鞠”、‘躬“。2、识记字形,指导描红。第二课时一、紧扣关键词句,整体回顾全文1、出示文中的词语,指生朗读。2、要求学生选用这些词语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设计意图:用上文中的词语概述课文主要内容,既规范了学生的语言,又灵活运用了词语,使语言训练与文本内容有机结合。]二、围绕关键词句,感悟文本内涵(一)、感受外国人的傲慢1、出示“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学生齐读这句话。徐悲鸿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哪?同学们读课文,细细地去体会。(1)学生回答徐悲鸿是在外国学生的嫉妒和讥讽下说这话的。指名读外国学生的话。(2)读了外国学生的话,你们好象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样的感受?(3)学生交流(4)为了加深学生对外国留学生话的理解,教师叙述1919年的中国贫穷落后,内忧外患,国内战乱不断,在国际上没有地位,中国人在国外常常遭人白眼和看不起的社会现实,使学生知道徐悲鸿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深入理解外国留学生话中的意思。再读外国留学生的话。[设计意图:从想象画面,表达感受,了解历史入手,指导学生抓住“很不礼貌”、“冲着”、“别认为”、“天堂”、“成不了才”等词语读出外国学生傲慢欺人的语气。](二)、体会徐悲鸿的勤奋1、师:让我们用坚定的语气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生齐读)徐悲鸿决心要用事实让外国人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真正的中国人”是指什么样的人?徐悲鸿用哪些“事实”让外国留学生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