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伯牙钟子期国籍楚国晋国身份上大夫樵夫穿着绸缎布衣此图画春秋名士伯牙过汉阳在舟内鼓琴时路遇知音钟子期的故事。画中二人对坐,左边清瘦、蓄长髯、坐巨石上弹琴者为伯牙,对坐垂首凝神静听者为钟子期。侍者三人分立左右。作者:王振鹏,绢本,墨笔,纵31.4厘米,横92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伯牙鼓琴图学习目标(1)理解字词句,熟练朗读,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2)积累文言字词,探究古文所蕴含的道理。返回《列子》,相传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两小儿辩日》、《愚公移山》、《夸父逐日》、《杞人忧天》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了解名作返回卒()逢暴雨舍()琴辄()穷其趣子之听夫()志纠正字音cùshězhéfū返回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2、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和合理断句。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朗读感知返回比一比,看谁学得快。小组讨论,疏通文意。掌握难懂的词句,大家分析。(以小组的形式竞相解答。)疏通文意结合注释翻译文句(学生翻译)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善:善于,擅长鼓:弹奏、敲击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志:志趣、心意。峨峨:高耸的样子。洋洋:宽广的样子。念:想。得:领会,听得出。成果展示善:好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于:在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卒:通“猝”,突然。操:琴曲。逃:隐藏。成果展示阴:山的北面。于:在造:创作。穷:穷尽。舍:丢开援:拿,拿过来。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于:到。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山高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宽广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想的,钟子期都能领会。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边停下,心里悲伤,于是拿过琴来弹奏。开始弹奏大雨琴曲,又创作了山崩的音乐。曲子每次弹奏,钟子期就能点明他的情趣。伯牙停止弹琴叹息说:“好啊,好啊!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心意,想象到的就如同我弹琴时心里所想到的一样。我到哪里隐藏自己的琴声呢?”译文参考返回根据故事情节,复述课文内容。返回合作探究1、文中怎么叙述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的?(用原文回答)例:伯牙:钟子期:志在登高山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曲每奏辙穷其趣知音难得,知己难求。2、这篇古文蕴含的道理是什么?3、“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合作探究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返回练习巩固游于泰山之阴止于岩下吾于何逃声哉1、解释下列一词多义字。伯牙善鼓琴(1)善善哉,洋洋兮若江河。(2)于善于、擅长好介词,在介词,在介词,到练习巩固2、解释下列通假字的意思。卒逢暴雨()通“猝”,突然练习巩固3、翻译下列句子。(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2)心悲,乃援琴而鼓之。(3)钟子期辄穷其趣。(4)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钟子期就能点明他的情趣。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心意,想象到的就如同我弹琴时心里所想到的一样。心里悲伤,于是拿过琴来弹奏。伯牙所想的,钟子期都能领会。返回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拓展延伸返回高山流水,琴台知音。这则发生在一位音乐家和一位樵夫之间的故事,浪漫而诗意。我们无须去验证这则传说的真实性,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感受到我们民族的精神、心灵与情怀。课堂小结返回(唐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丘。将这则故事改写成一则300字左右的白话故事。课后作业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