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设计作者姓名谭芹任职单位东海石梁河第一中心小学学科数学年级二年级单元标题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研究性学习名称连加、连减的笔算小组成员全班共40人。五人一组,前后位组织,推选一名组长,长期培养所需时间1课时【学习目标】(或概述)知识与技能:学会用竖式笔算连加、连减,掌握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的笔算方式,并能进行正确笔算,合理选择比较简便的算法进行计算。过程与方法:经历连加、连减笔算思考、计算的过程,感受知识的发展过程,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和迁移能力,以及有条理的表达能力,积累计算经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主动思考和尝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发展学习数学的自信,培养认真计算的习惯【情境】同学们,请抬头看看老师这节课给你们带来什么礼物?(出示实物千纸鹤)你们会折吗?这是我们学校里的三个女生折的千纸鹤,漂亮吧!(出示教材第一页例1情景图)现在老师有个问题想考考你们,就是你们谁能告诉我她们三个人一共折了多少只呢?该怎样列式计算呢?请同学们动脑思考,看谁课堂上表现的最好,那你就会有意外的礼物收获。【任务与预期成果】任务:在本次数学活动中,首先复习两位数加减的竖式计算方法,为学好新知做好铺垫,其次在教学新知过程中,第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知的欲望,第二自主尝试,探索算法,优化算法,真正理解并掌握连加、连减的笔算方法,最后及时巩固,体验成功的快乐,达到学习致用的目的。预期成果:学生能够明白算理,掌握连加、连减的笔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计算,还能根据加数的特点,合理选择比较简便的算法进行计算,达到算法最优化,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过程】(过程要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环节)活动一:复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笔算1、提出问题:你还记得上学期学习的加减笔算吗?谁来说说加法和减法的笔算方法?2、出示题目:22+39=65—38=35+27=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完成作业本上,共同交流订正。活动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1、谈话:同学们,这是我们学校里的三个女生折的千纸鹤,漂亮吧!(出示教材第一页例1情景图)2、提问:从情境图中,你知道哪些条件和问题?要求三人一共折了多少只纸船怎么列式?3、追问:我们今天学习的算式和以前学习的算式有什么不同?(今天学习的是两位数的连加算式)那么大家能直接口算出这三个数的和吗?(不能)那该怎么计算呢?学生自主独立尝试计算,教师巡视,适时指导,想法可能如下:(1)先算19加27的和,再把这个和与26相加,所以分两步写竖式;(2)先算19加27的和,再直接加上26,即连写的形式进行竖式计算。活动三:展示交流,汇报成果1、指名小组汇报成果,说出各自的想法。生1:1946生2:19生3:19+27+26+2727——————+26467246——+2672——722、提问:大家看懂这几种方法吗?你喜欢哪一种方法呢?为什么呢?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两位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哪种最优化。3、教师精讲点拨,教学重难点,并小结方法,各小组进行自评和互评。4、探究连减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去尝试,运用迁移方法研究连减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活动四:及时巩固,体验成功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习题,体会数学与生活联系,增强应用数学意识。活动五:拓展训练,全课小结出示学生课前准备好的有助于思维提升的题目。(教师从学生课前搜集的题目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使学生在思维上得到了锻炼。【评价设计】信息搜索能从数学题目里提取有效信息并正确解答所有问题(5分)能从数学题目里提取有效信息并正确解答大部分所有问题(4分)能比较正确地解答部分问题(3分)分工协作小组成员有明确分工,任务分配合理。(5分。)小组成员分工比较明确,任务分配较合理。(4分。)小组成员分工不够明确,任务分配不够合理。(3分)语言表达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说出理由。(5分)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4分)不敢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3分)备注:得分最高的小组每人发放星星。【资源列表】活动一学习支持自制卡片活动二学习支持实物千纸鹤,教学情景图和课件、背景音乐活动五学习支持百度搜索引擎(提示:搜集有关连加、连减的笔算的拓展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