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文言文翻译(一)、要求与原则从检测学生语文能力来说,以四选一形式出现的客观题分项考查不能完整地体现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因为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词语的语法特点是综合体现的。一个文言语句,可能既有实词和虚词的特殊运用,又有句式、活用等方面的特殊用法,因此,能够较好地综合检测学生文古文阅读理解能力的莫过于文言翻译题了。在高考题中题号为第11题高考文言文翻译的考查采用了主观题的形式,分值从2001年的5分逐步增至2007年的10分,这说明该考点的难度相对提高,对考生提出的要求也更高了,它往往涉及文言词语和句式等方面的知识。文言翻译,首先要坚持一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言文翻译要力求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二)、应考方略通读全句,标注要点;关注全文,准确理解;按照词序,对应翻译;调整全句,符合规范。1、尽管翻译考题要求翻译的是课外语句,但是考查的知识点是课内的,所以,对教材的文言课文要尽量熟悉,只有烂熟于心,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迁移到课外。翻译文言语句渗透的知识点主要是:①文言实词:一次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偏义复词等,②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③文言虚词④对语气的考查,比如,感叹句、疑问句、否定句等(要求翻译时翻译出原句语气)⑤对古代的专有名词、术语、制度、习俗等文化常识也应有一定的考查2、在做文言文翻译题时要注意强化两个意识:(1)、语境意识,即根据语境灵活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整体翻译。(2)、分点意识,每一个知识点往往是1分,句式或表达点1-2分,切忌笼统应付,应当注意逐一落实。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3、翻译的方法可用“留”、“对”、“换”、“删”、“补”、“调”、“转”七个字概括。(1)、留(原词保留):像古汉语中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官名、朝代名、度量衡单位等词语,译时均可保留原词,不必翻译。(2)、对(对应翻译):主要包括通假字要解释为对应的通假本词的意义;一般词语最好翻译为一个包含此语1素的现代汉语常用词语等。例如:①商君佐之。这里的“佐”翻译为“辅佐”较好,帮助,辅助也可。②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这里的“游”翻译为“游玩”较好。(3)、换(古今词代替):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如:①吾本布衣,汝亦黎民。这里“吾”“汝”直接换为“我””你”;“布衣”"黎民”换为“百姓”即可。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这里“而”“翁”“汝”应分别换成“你”“爹”“你”。(4)、删(删略不必要的虚词):古文里有些虚词,现代汉语没有对等的词来翻译,或者现代汉语在这个地方不用虚词,便可删略。如:发语词,“夫”、“惟”、起提宾作用的“之”及一些音节助词。例1: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句首发语词)例2:战于长久,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长勺这个地方与齐军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将士前进)。(之,句末语气助词)(5)、补(补充省略成分)古文中的省略现象比较突出,为了完满的表达文章的内容,译文就应补出原文省略的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某些词句。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