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教学实录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母亲的恩情》【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文包诗”形式的课文的一般学法,即通过诵读故事理解古诗内容。3.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进而激发学生热爱母亲的情感。【教学难点】理解体会课文第3段“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这两句的意思。【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拨动情弦课前播放《烛光里的妈妈》师:跳跃的火焰下,母亲坐在木桌前,低着头缝补着衣裳,一针针,一线线,是那么认真,那么仔细。儿子要出远门了,她把埋藏在心底里的感情,倾泻在一针一线上。儿子已睡着了,母亲望着睡熟的儿子,眼里流露出丝丝离愁的目光,但,她依旧在缝补着、缝补着……这就是孟郊的母亲。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母亲的恩情》。学生齐读课题。二品读文本,感悟真情师:诗人孟郊他从小把母亲的恩情铭记在心,到50岁时写了著名的小诗《游子吟》,谁愿意饱含深情地朗读一下?指名一生读。师: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蕴涵着浓浓的感情,在它的背后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现在请大家把课文和诗对照起来读,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母亲的恩情的呢?自由读课文第一、第二小节,边读边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学生读找句子。交流句子:师:哪句话感动了你?生:“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这一句话感动了我。(出示句子,齐读。)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生1:我好像看到了妈妈正在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衣服。生2:我好像看到了妈妈正凑在油灯下眯着眼慢慢地缝着。生3:我好像看到了妈妈头上的白发又增加了几根。师:是啊,夜已深了,可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这就是爱。谁来读出母亲对孟郊的爱?生1生2读。师:母亲的爱真真实实地体现在行动中。孟妈妈所有的牵挂都在这密密的针脚中,同学们请看图,这针脚密吗?你知道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密密地缝吗?生1:可能是很爱孟郊吧。师:这里隐藏着一种民间风俗,家里有人出远门,为出门人做衣服,必须做得针脚细密,要不然,出门人的回来的日子就会延迟。母亲把针脚缝得细密,就是希望儿子早日归来。师:那“母亲缝着衣服她会想些什么?”生: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师:“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后面是什么符号?生:省略号。师:是呀,“儿行千里母担忧”。此时,孟郊即将远行,孟妈妈心里有许多担心,她还会担心些什么呢?生1:孩子出门在外,一定要注意冷暖!生2:路上要注意安全,……师:假如你就是孟郊,亲眼目睹了母亲在深夜里一针针一线线密密缝衣裳的情景,此时此刻,你会怎么想?生1:母亲真好!生2:母亲对我的爱真深啊!师:这么深深的爱,这么浓浓的情,就是——“恩情”。真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密密针脚承载着母亲深深的期盼,谁能读好这4句诗?分别让三名学生读,再齐读。师:儿子终于要走了,母亲有太多太多的不愿意,太多太多的话对儿子说,所以她送呀送,一直送到村口的大路旁,这一路上她有千言万语想对孩子说,同学们想一想:母亲在路上可能会对孟郊说什么呢?生1:郊儿,出门在外当心着凉。生2:儿呀,在外面要吃好住好,不要舍不得花钱。生3:郊儿,你一个人在外,要好好照顾自己,当心生病。生4:郊儿,你远行的路上要注意安全。生5:郊儿,你可要时常给家里写信呀,娘会一直盼着你的来信的呀!师:儿行千里母担忧呀!可是此刻母亲望着儿子,千言万语只汇成了一句话,那就是:(出示: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这句话中包含着母亲的担心母亲的期盼,谁能读好这句话。生读。师:还有哪些地方感动了你?生:孟郊的眼泪在眼眶中打转,但没有流出来。师:孟郊他看到了什么?他会想到什么?是呀,想说的很多,但孟郊却一句话也没有说,他只是————,眼睛————。生接“他只是望着母亲,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