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执教老师:孙文艳合肥市梦园小学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释词题师:唐代有位著名大词人名叫张志和,他从小便聪明过人,才华横溢,诗词、音乐、画画、书法样样精通。但是他长期过着隐居的生活,经常一个人乘着一条小船到河中去钓鱼。他钓鱼有点奇怪——他用直钩垂钓,也不带鱼饵——听到这里,同学们有什么想问的吗?师:是啊,那么张志和直钩垂钓到底在钓什么呢?今天我们在他写的一首词《渔歌子》中去寻找答案。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书写课题。(老师板书齐读渔歌子)2、解题。师:老师刚才介绍了,这是一首——词。师:有谁发现这首词与我们平常学习的诗有什么不一样?师:我们平常学的古诗,每句的字数都相同,很整齐;词的句子却可以有长有短,所以词又称长短句。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过渡:这首词创作后不久流传到日本,当时日本天皇、皇亲国戚、学者名流争相仿效渔歌子。可以说,这首词成了日本词学的开山之作。那这首《渔歌子》究竟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要想把这首词学好,首先我们要读准词中音。请同学们齐读自学要求。二、人机互动,悟词韵1、出示自学要求:听课文范读,再自己读两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字词可以查字典或者同桌互相交流一下。(学生自由读,查字典)2、检查自学。首先我们来一起看看这一课的字词,请同学们说一说有哪些字词是需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的?(运用圈画功能、齐读)过渡:生字词会读了,请同学们带着正确的读音,再好好地把这首词读一读。读得准确的,有感情的,老师就请他上来与畅言语音系统比一比。(采用语音对答系统,让学生与电脑进行语音对答)还有没有想读的?那我们就一起美美地读一读吧,注意停顿,注意感情。三、想象画面,入词境过渡:同学们,你们已经读出了词的韵味。所谓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这首词不仅有这样的韵律,更向1我们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请同学们捧起书,再次读课文,想一想能不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一说“词中画”,可以和同桌讨论。(白板出示)读了这一行,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或闻到了),让我感觉,这就是一幅的图画呀!听到这里,老师为你们精彩的回答感到十分得高兴!我们来一起欣赏课文里的插图,一边观察一边想一想,你能不能把词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呢?四、渗透德育,品词情师:读懂了词中画,接下来我们再来品品词中人。词中哪一句是写人?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课件出示渔翁画面)师:备课时老师反复读这首词,读着读着,这首词在我脑海中只剩下三个字,你们能感觉到是哪三个字吗?生:不须归。师:真是我的知音哪。师:“不须归”的意思是——?生:“不须归”就是不想回家。师:那“不须归”的理由是(用课文里的话回答)——?生:西塞山前白鹭飞生:桃花流水鳜鱼肥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师:学习一首诗词,不光要读懂字面的意思,还要走近一位作者,讲述一种心情。现在,我们就来了解张志和。课件出示:本名张龟龄,他从小便才华过人,16岁的时候,中了举人,还给皇帝唐肃宗写了一份折子,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正当他春风得意,受尽荣宠之际,却不慎因紇官一事得罪了皇帝,被贬为南浦尉官。这件事在他心灵上留下一道深痕,他似乎看透了官场的明争暗斗,看破了红尘的尔虞我诈。于是,他淡泊名利,干脆辞官归隐。整日乘船垂钓,过着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他以江湖为家,四处漂泊,自称“烟波钓徒”。师:了解了这些情况以后,再来看这首词,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个“归”字还仅仅是回家么?生:他还不想当官。生:他想离开官场。生:他不喜欢官场的勾心斗角。2师: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也是采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课件出示词: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师:同学们读读这首词,你能读懂哥哥想对弟弟说什么吗?生:想劝弟弟回家。生:劝弟弟回去做官。师:你们从哪读出来的?生:且须还。师:我们来学学这两兄弟和诗吧。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做哥哥。你们吟我来和。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