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磨”生成内容摘要:课堂需要生成,生成需要“琢磨”。如何琢磨生成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预设生成,应“有方”;二、捕捉生成,现“亮点”;三、控制生成,避“徒劳”。关键词:琢磨预设生成捕捉控制预设和生成相辅相成。生成的随机性很大,有不少老师认为生成不可预测,只能靠自己的应变能力应对,处理是否得当也就成了这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那么,能否让生成变得可以琢磨,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呢?一、预设生成,应“有方”精巧的预设能诱发出精彩的生成,虽然说课堂生成有不确定性,但如果在教学前,我们能进行多方面的预设,预设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有怎样的生活体验,解读有哪些感悟,探究有哪些答案,练习会出现什么错误等等,并设计多种不同的教法,如此,教师面对生成时,才能够镇静、从容,应对有方。即使遇到预设之外的生成,也有“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的感觉。使生成的可琢磨性大大提高。正如叶澜教授所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使师生教学的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我预设到揭题后组织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时,学生可能会提出“谁向谁借箭?为什么借箭?是怎样借箭的?借到箭没有?”等一系列问题,也预设到学生一读课文就会解决这些问题。正因为如此,我将整个课应组织讨论的问题扼要揿定在草船借箭实为草船骗箭上,并又据此做了具体的预设,如果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则直接组织讨论;如学生不提出这样的问题,则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作深入思考。对于该问题的答案或许学生能侧重说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对于暗示着这些箭在随后的赤壁大战中还要“还”给曹操——射向曹军的答案,若学生说不出,则要启发学生联系赤壁之战做链接思考。这样的多维预设及导向,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服务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实实在在的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捕捉生成,现“亮点”“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近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语)他告诉我们: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是学生与教师、同伴、作者的思想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会有许多意外与惊喜。学生往往在老师的不经意间,就冒出一个“怪”疑问,迸出一个“怪”想法,老师善于把这些预料之外的、一纵即逝的信息捕捉到,巧妙点拨,就可以引起激烈的讨论、深刻的认同、广泛的共鸣,给课堂带来精彩。说到这儿,想到了一位老师上过的一节课。那是一年级《春笋》一课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总结课文时,突然节外生枝:生:老师,课文中说春笋在春风中笑,它在春雨里为什么不笑?师:那大家猜猜看春笋在春雨里会笑吗?学生大叫:“笑!”“不笑!”(班里热闹起来)师:大家想法有不同,那就说说自己的理由吧。生1:我觉得春笋会笑,春雨会让它感到快乐,就像和它在做游戏,它就笑了。生2:会笑,因为春雨使春笋长得快,所以它喜欢下雨。生3:小雨把春笋的脸洗干净了,于是春笋就高兴地笑了。(在这些小朋友发言的过程中,持“不笑”建议的同学渐渐地将手放下去)师:认为春笋在春雨里不会笑的同学能说说你的理由吗?(班里竟没有人举手了,刚才持反对意见的同学还笑眯眯的嘀咕:“笑!”“笑!”)(教师立刻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得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鲜活起来。这是实实在在的互动生成。)师:大家说得对,春雨中,小竹笋肯定开心得不得了,那课文为什么不说“它在春雨里笑呢?”(班里开始沉默)师:再去读读课文中的第二段,也许能发现(第二段:它们迎着春风,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教师借前进受阻之机,促使学生再次与文本互动)(学生急急忙忙去读课文,陆陆续续有几个人举起手来)生1:前面说过“笑”了。生2:想说他“长”,就不能再说它“笑”了。师:真好,大家自己发现了说话、写话要避免语言重复。(学生点头)上面课例足以说明,成功的生成,需要教师的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