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民歌教学感受一、引导学生喜爱中国民歌民歌课堂教学,首先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意思是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真正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也是世界各国十分推崇的教育思想。新形势下,音乐教育的新观点对我们音乐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扎实的基本功是必备的,想让学生喜爱民歌演唱民歌,教师在平时要做到,多查阅音乐教学的动态。民歌的起源、发展与传承。老师要做到“曲不离口,琴不离手”课堂上随时有十足的范唱准备。课前准备要对着镜子,声情并茂地唱,只要老师精心设计教学和引导,学生就可以感受最美的民歌演唱,和歌曲的艺术魅力,歌传声教。老师优美的范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从欣赏民歌这一审美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民歌不同地区,不同方言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同时,还能激起大家的联想和想象。因此,在民歌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教师分别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及任务难度的分层设计中,呈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导地位。二、让民歌学习生活化、学生更好的演唱民歌中学生年龄段处在变声期,变声期要注意保护嗓音,不要大声喊叫,不要模仿成年人说话与歌唱。要适当用嗓,以免嗓子过度疲劳,影响发声器官正常发育。让我们的音乐走出课堂,民歌走进生活,即把民歌与地区方言、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紧紧地联系起来,让民歌学习成为具体的音乐实践;例如:湖南民歌《龙船调》,方言“妹娃娃要过河,哪个来推我吗?”年青的小姑娘,称:妹娃娃。例: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歌词的衬词:“挑起扁担郎朗采、光采、上山岗罗郎啰”。用的是四川方言,加入歌词的衬词,学生在课堂交流方言,感受方言与民歌之间的联系。义务教育湘版七年级上册音乐书,第五单元(泥土的歌)收集了云南的《放马山歌》,这首流行于云南的山歌结构简练、旋律欢快活泼,真切地反应了牧马人的生活。歌曲中加以“喔噜噜的”衬腔以及赶牲口的吆喝声,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课堂上我让学生体检、表现歌曲,尝试用云南方言演唱这首民歌,模仿牧人赶牲口的吆喝声,结束句的下滑音“哟、哦”。力求唱出云南风味,并找出这首云南民歌“一句比一句短”的结构特点。陕西的民歌《脚夫调》,是一首信天游。信天游是陕北人民喜爱的一种山歌形式。其歌词常为即兴创作,曲调多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创作,根据《脚夫调》这首民歌的曲调,即兴编创一两段新的唱词。学生兴趣很高;“大扫除哪个忙又忙,同学们看谁干的好!”。有创编运动会的“足球场上好热闹,比赛的场景真紧张呀。”学生的体检、创编、感受、表现,让他们从学习民歌中找到了乐趣。三、不同地区的音乐文化,创作了丰富多样的中国民歌民歌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口耳相传、不断加工而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民歌体裁主要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号子:人们称劳动号子,是与劳动方式和过程紧密结合的民间歌曲。它包括夯歌、田歌、矿工歌、伐木歌、搬运歌、采茶歌等,是所有直接反映劳动生活或协调劳动的民歌。它是一种由体力劳动直接激发起来的歌谣,伴随着劳动节奏歌唱。其演唱形式以一领众和为主。音乐多坚毅质朴、粗旷豪迈具有协调指挥,鼓舞情绪等特殊功能,及富律动性。如: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拥军秧歌》、《上滩号子》等。山歌:山歌是人们在山野田间劳动时即兴所唱的歌曲。流传于高原、山区、丘陵地区,人们在各种个体劳动如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间歌会上为了自慰自娱而唱的节奏自由、旋律悠长的民歌,就是通常所说的山歌。从体裁特征而言,草原上牧民传唱的牧歌、赞歌、宴歌,江河湖海上渔民唱的渔歌、船歌,南方一些地方婚仪上唱的"哭嫁歌",也都应归属于山歌。一般用于消除疲劳,抒发情感,传递情意。其音乐风格多自由奔放、悠长舒展等基本特征。如:云南弥渡民歌《小河淌水》、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小调:小调是民歌的一种体裁,是流行于城镇、里巷的民间歌曲。小调的分布遍及汉民族各地区,小调在流传过程中,其曲调由歌者的个性、审美习惯、填配新词、唱法不同等方面发生变异,就有了艺术上有较多的加工。如:歌舞性的小调,指各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