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推进地理教学改革古人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句话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学识渊博。虽然这里的“地理”,并不是指现在的地理学科,但是,可见地理在古今中外社会科学中所占地位非同一般。随着,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学生素质的提高。那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进行改革呢?一、转变教师的角色,努力成为知识探索引导者过去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要务就是教学,因而普遍存在着“按照教科书、教学参加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的“照本宣科”的现象。课堂上,学生只是机械听老师讲,记笔记、划重点,而积极提高,努力思考往往不够;学生在学习态度上,认为学习就是看书,、做练习题,从课本上寻找试题的答案。这种教学方式泯灭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欲望和成功亮点,遏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创造性才能的发挥。新课程标准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也关注学习过程,尤其是突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内容和学生状态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开展自学讨论、动手画图制作,多媒体、角色扮演、引用新闻等等。例如,笔者在地图一节中,让学生画教室平面图或家庭平面图;学生更直观的理解地图和地图的作用。讲世界人口部分,提供一些有关人口问题的漫画,让学生通过漫画针对人口增长带来影响充分发言,开阔学生思维。二、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走进地理传统地理教学就是因为单调的形式让地理课堂枯燥乏味,学生难于体验生活中的地理乐趣。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地理课本和教学中有很多的实践活动要求,加强学习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也是学以致用的客观要求。让地理知识走近学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地理学科的实际效用,而且学生参与活动的成功感会进一步增加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生学习多变的天气中,课文中讲到天气与生活息息相关。笔者引用今年热播大片《赤壁》中的两个镜头,诸葛亮两次利用天气的变化来改变战争的局面。一次准确预测大雾天气,进行了草船借箭;一次通过观察天空中云的变化,预测风向的改变,成功实施了火烧赤壁。顿时教室里热火朝天,此起彼伏,学生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也明白了天气是经常变化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内容学生对现象了解不少,但他们的实际感知不多。这样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实验,对地理学科来说,做实验还比较少,学生非常有兴趣。通过同等降水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实验来探索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关系。实验器材简单易取,只需一大瓶水,一块草皮,一个烧杯。水在从草皮流过时,烧杯里的水是清澈的。将草皮上的草逐渐减少,流下的水越来越浑浊。这个实验说明地表植被越少,水土流失越严重。从而也得出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要多植树造林。三、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尊重,都希望得到赞扬,尤其是现在初中生,以前我班有一名比较差的学生,有一次我提问台湾经济特点,他脱口而出了:加工贸易。许多同学都知道台湾经济以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为主。如果老师当场否定,这样很可能伤害他的自尊心。下一次提问他可能连手也不敢举了。这时,我这样处理的,我大声说了一声“很好这位同学已经学会比较记忆了。台湾和日本的经济非常相似。其他同学应当向这位同学学习,养成比较记忆法。”慢慢的这位同学自信心增加了,成绩也有很大的提高。在课上提问时,我的原则是这样的:一般难度问题留给差生,较难的问题小组讨论,这样能使差等生吃好,让优等生吃饱。在新课程中,地理教师要试图走进和扮演新角色。因此,地理教师应该不断地熟悉新理念、贯彻新理念,才能够为实施新课程而提供保证。这样的课才能充满情趣,学生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培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