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秦伯说,与郑人盟4、失其所与,不知二、词类活用1、烛之武退秦师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3、阙秦以利晋4、因人之力而敝之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7、晋军函陵,秦军氾南8、与郑人盟9、越国以鄙远10、共其乏困11、夜缒而出12、既东封郑13、朝济而夕设版焉1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15、邻之厚,君之薄也三、古今异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2、行李之往来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4、无能为也已5、吾其还也,亦去之四、特殊句式1、是寡人之过也2、君之所知也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4、晋君函陵,秦军氾南5、敢以烦执事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7、辞曰:“臣之壮也……”8、许之9、以其无礼于晋10、且贰于楚也11、佚之狐言于郑伯12、亡郑而有益于君五、一词多义说:1、动词说尽心中无限事欲遍布之,恐不可户说使人说于子胥2、名词是说也,人常疑之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师说》《捕蛇者说》3、范增说项羽曰4、秦王说,郑人盟5、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私: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3、私见张良4、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5、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六、文言虚词与:1、介词秦伯说,与郑人盟。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2、连词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语气助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4、动词失其所与,不知。则与斗卮酒。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蹇叔之子与师。朝过夕改,君子与之。5、固定结构“孰与”,“与……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沛公曰:“孰与君少长?”焉:1、兼词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驰椒丘且焉止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2、代词(1)人称代词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2)疑问代词焉用亡郑以陪邻?3、疑问副词不入虎穴,焉得虎子?4、语气词(1)句末语气词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2)句末语气词,表反问万钟于我何加焉?(3)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5、作词尾,相当于“然”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其: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失其所与,不知。(2)第三人称代词以其无礼于晋。(3)活用为第一人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4)活用为第一人称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5)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君知其难也。(6)代词,表示“其中的”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2、副词(1)表示祈使语气安陵君其许寡人(2)表示反问语气其真无马邪?(3)表示揣测语气其真不知马也。(4)表示商婉语气吾其还也!3、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2)表示假设关系其无知,悲不几时?4、助词,调节音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苟余情其信芳乃:1、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顺承关系乃令秦武阳为副。(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4)表示前后两事顺承相同(有点像现代汉语的条件关系)度我至军中,公乃入。2、动词,用在判断句中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3、代词作第二人称家祭无忘告乃翁4、固定结构【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乃尔】译为“这样”。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乃今】译为“现在才”乃今得闻教七、重要词语1、是寡人之过也2、敢以烦执事23、唯君图之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2、图穷而匕首见3、秦王还柱而走4、群臣惊愕,卒起不意5、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6、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7、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8、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9、燕王拜送于庭二、词类活用: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左右既前/前为谢曰2、进兵北略地3、秦兵旦暮渡易水4、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5、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6、发尽上指冠7、皆白衣冠以送之8、乃朝服,设九宾9、顷之未发,太子迟之10、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11、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12、使毕使于前13、使使以闻大王14、其人居远未来三、古今异义1、樊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