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三点满堂生辉------观摩光谷二小王小荣老师作文指导课《单手穿衣》有感舒畅早就听闻王老师的课非常精彩,只是一直未能临场倾听,今天有幸一睹其现场教学,真的有耳目一新之感,茅塞顿开之悟。工作以来,一直在中学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今年三月交流到二小。当初的尴尬可想而知,老教师和新手的角色矛盾,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教学对象,心里一直忐忑不安:面对三年级的孩子,究竟该如何实施语文教学呢?幸好校领导考虑周全,“先听课后上课”。两个月的听课,终于让我找回了一点点自信。5月,王弯老师请假,我得以替补上场,至今才满月。时间虽短,但全班遗留的两篇作文我已全批全改。孩子们的作文真的让我困惑:词不达意者有,语句不通者有,句不成篇者有,“话不投机”者有,无话可说者更有……,三年级的作文究竟该如何指导啊?这不,王小荣老师的这一节作文指导课不正是给我上的最生动的一课吗?我凝神细听,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环节。细细品味,深受启发,我想,小学中段作文教学若能把握三点,定能满堂生辉!一.把握准兴趣激发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洛克在《教育漫话》中也指出:“儿童学习任何事物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无疑,王老师的这节作文教学,是颇费心思的,她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有趣的写作情境-----《单手穿衣》游戏。就是在这样一个有趣的游戏活动中,让孩子们仔细观察并口头表述自己所看到的穿衣动作。结果,孩子们的表述打动了我:完整、生动、形象。很显然,王老师的激趣游戏已经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思维、想象、兴趣、情感等心理因素,学生的心理状况已经达到最佳,从而能轻松快乐地表达和作文了。当然,这离不开老师的引导,但更离不开王老师对兴趣点的重视与把握。试想,如果王老师直接让孩子们想象单手穿衣,然后口头描述,效果又会如何呢?孩子们还会有这样高的激情和欲望来开口说话吗?能否激起学生写作的欲望,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看来的确关乎到学生写作的成功与否。我想,无论是从我们自身的写作体验还是从指导学生写作的教学经验来看,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由此,我想,如何调动学生看、说、写的主观能动性就十分必要了,单就激趣方法而言,教学中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像王小荣老师那样多动动脑筋,多结合本班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想一些激趣的门路和方法呢?二.把握好情感的诱发点我们常说“因情而感,”“因情而发,”古人也说过“情动而辞发,”“情动于中而言之于外”之类的话。无论是“情”和“感”,还是“情”和“发”,抑或“情动”和“辞发”,前者和后者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从古至今,又有哪一篇成功的文章不是在有所认识、有了真情实感后而信手挥就的呢?王老师的这节课在情感的诱发上同样是一大亮点。在孩子们口头表述完之后,王老师总要问问他们:“你当时心里怎么想的呢?能形容一下吗?”起来回答的孩子几乎都能说出自己当时的心理感受,而且,有孩子还说的非常好。其实,王老师的这一问就是在诱发孩子们在叙述的过程中还要适当表达自己的情感。她充分调动了学生情感这一原动力,结果课堂呈现给我们的就是孩子们所爆发的写作动力-----孩子们的情绪达到了高潮。我们在课堂作文教学中都曾面临烦恼,孩子们的作文往往是无病呻吟,口不对心,言不由衷,凡此种种吧!为什么会这样呢?受王老师这节课启发,“动笔必以情”,我想,是应该在情感的诱发上多琢磨琢磨了。三.把握好教学目标的分解点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还有人说:“无的放矢之课堂,莫若学生自学。”作文指导也一样,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反之则会成无头苍蝇,指导也必定缺乏方向,课堂终将没有效果。王老师的这节指导课在目标的制定和分解上是其亮点三。我们观课,听王老师说课,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其教学目标是一致而明确的。因为是为三年级设计,故目标定位为:能完整地记叙事件过程,生动形象地再现人物动作;恰当地表现自己观察时的心理感受;真实抒写对整个活动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