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耳和听觉》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耳的结构,知道耳的各部分功能,能说出听觉的形成过程。2、了解乐音的三个特性。3、认识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各种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学生小组完成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二、教学重点1、从耳的结构分析听觉的形成。2、声音的三个特性。3、了解噪声的概念和除噪声的方法。三、教学难点1、从耳的结构分析听觉的形成。2、乐音的三个特性。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准备木梳、直尺、音叉、相关课件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们每天都能听到爸爸妈妈的呼唤声,每天也能听到路上行人说话的声音,还可以听到悦耳的音乐。早上的学校还有朗朗的读书声。这些声音你知道是怎样听到的吗?我们一起来探索我们神秘的耳朵。新课讲解:一、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提问:你知道我们的耳朵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吗?它里面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引导观察:模型或课件展示,弄清结构,思考:各个部分的功能。结构: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声波通道(外界声波传入中耳通道);鼓膜:声波作用下,能产生振动;听小骨:传导振动并将振动放大;鼓室:与咽鼓管相通;咽鼓管:保持鼓膜内外空气压力平衡,保护鼓膜;半规管和前庭:内有位觉感受器、维持身体的平衡;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收声音振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引起耳膜振动,通过三块听小骨把声音放大后再传到耳蜗,使耳蜗中的液体随之发生振动,听神经接受这种刺激,并转化为神经冲动,传递到大脑,产生听觉。听觉的形成:声波(信息)——耳朵(鼓膜振动、听小骨振动)——刺激听觉感受器的听神经——大脑在听觉的形成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听觉都会受到影响。失去听觉称为失聪,其中主要原因有两个:传导性耳聋:鼓膜破裂、听小骨损坏等;神经性耳聋: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损伤等讨论:哪些情况会导致听力下降甚至丧失。听觉的损失(1)年龄增大,听觉不敏感,可以戴助听器解决。——自然原因(2)继续讨论:根据听觉形成的过程,谈谈“失聪”的原因有哪些?先解释失聪,再小组讨论5分钟,交流,老师总结。A.鼓膜,听小骨损伤或发生障碍,导致听力下降,产生传导性耳聋。B.耳膜破裂造成失聪,声音不能振动传入内耳。原因:1、患极性中耳炎没有及时治疗2、巨声式打耳光形成耳膜内外压力差3、浅水过深C.听神经,神经性耳聋,有关的神经损伤引起,药物影响。体验:完全失去听力的生活。先用两只空纸杯捂住耳朵,再用棉花或软布塞住耳朵,分别感受和体会失去听力后的痛苦。讨论:有的人为什么会晕车、晕船?耳朵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内耳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敏感的人就会有很多反应。二、声音的特征声音的特征通常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三个方面。1、音调为什么歌唱家的声音那样动听?歌唱家又有高音、中音、低音之分?音调:我们把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实验1:用一把塑料尺,让它从木梳的齿上,一次快些,一次慢些。观察:听到的是声音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实验2:用一把直尺紧压在桌面的边沿,两次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然后用手拨动伸出桌面的一端。观察:两次尺子振动的快慢有何不同?听到的声音有何不同?结论: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振动越快,频率就越大。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活动:取一套音叉。每支音叉上刻有一个数据,表示该音叉所产生的声音的频率。试用不同的音叉产生不同频率的声音。听一听,频率越大的音叉,发出的声音音调是否越高?思考:蜜蜂与蝴蝶的声音有何不同?为什么?人和动物的听觉范围:声波的分类:超声波、次声波,一般人听不到超声波和次声波。应用:B超,金素探测。蝙蝠与仿生学,雷达。医生用一个小小的探头在胎儿所在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