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的《三角形边的关系》我在教“三角形边的关系”这一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有效的可操作情境,使学生主动学习。1.我让学生用三根小棒(预先准备)围成一个三角形,学生很快完成任务,产生了自我满足的成功感。此时,我问:“任意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吗?”学生很自信的回答:“能”。但学生在操作时,发现我所给的三根小棒(预先准备下面三组木棒)(1)1cm2cm3cm;(2)3cm4cm8cm;(3)5cm7cm11cm不能围成三角形。学生陷入了我设置的“圈套”之中,感到迷惑不解。2.我启发:怎样的三根小棒才可以围成三角形?3.学生再次操作(预先准备另外下面五组木棒)。第一条边(厘米)第二条边(厘米)第三条边(厘米)能否围成三角形(能打√不能×)67836103563583511通过讨论,得出结论:任何两根小棒长度的和都要大于第三根的长度,才能围成三角形。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我通过创设有效的可操作情景,激发矛盾,使学生自始至终主动投入活动,通过动手动脑,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