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授导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学科语文授课年级四年级学校孟津平乐中心小学教师姓名郭金倩课题桂林山水计划学时2课时学习内容分析本文紧紧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用准确优美的文字,叙述桂林的秀丽多姿,表达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学习者分析本班学生思维较活跃,学习兴趣比较浓,主动性较强。但是,学生基础知识的不牢固,学习习惯不够好,心浮气躁。上课时忙着各说各的,不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和意见,对最基础的知识点不放在眼里,协作精神差,集体观念不够强,看来,教学的着眼点不应仅仅停留在语文教学上,更不能仅仅看孩子们的成绩,而应该从他们的做人和做事抓起,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书写本课10个生字,。理解“拔地而起”、“连绵不断”、“波澜壮阔”、“形态万千”、“危峰兀立”等十五个词语。2)注意“啊”的音变,读好比喻句及排比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桂林美丽的山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3)能够抓住景物特征,采用对比手法,仿照排比句句式描写景物。过程与方法:1、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整体感知全文,再重点研读山水描写部分。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3、能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提高语感。2)能树立自觉积累好词佳句并用于日常表达的意识并积极尝试。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一、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二、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理解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产生热爱祖国锦绣山河的思想感情及爱美的情趣。教学设计思路一、导入课文。二、理解课文,体会感情。1、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2、理解第二段,依图学文,体验情感。(1)桂林的山水天下闻名,看了下面的几幅图景(出示几张桂林的风景图),你觉得这里的景色如何?(2)桂林的山水这么美,就让我们划着船桨去观赏这里的美景吧!(3)我们和作者一同乘坐在木船上,首先,最吸引我们的是什么地方景色?(是眼前的“水”把作者吸引住了。)(4)再读第二段,看看漓江的水怎样美,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大家读书时要学会抓住主要的意思,用“△”画出表示桂林“水”特点的词语)(5)学生汇报:找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6)老师出示带点的几个词进行比较,说说哪个词让人感到漓江的水是那么美,作者是赞不绝口,禁不住脱口而出的?①漓江的水真静啊!②漓江的水好静啊!③漓江的水很静啊!以上几句中的“真”“好”“很”哪个好?(“真”程度更深。)“真”字还可以怎样说?(“非常非常”“多么”)(7)指导读好“真”,应读重点,声调要稍提高。反复品读,体会作者在其中所渗透的情感。读出陶醉、惊喜、赞叹之情和喜爱之情。(8)用关联词语将漓江水的特点连起来说一说。(9)作者写漓江的水的三个特点,用的是什么句式?体会其作用,并练习用这种句式说话。(排比)3、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奇”、“秀”、“险”)(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分别读出内心的惊叹、赞美、刺激的感受。三、布置作业。1、朗读课文。2、识记生字。第二课时一、复习旧段,导入新段。1、上节课,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2、学习第四自然段。(1)看图,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理解山水相依之美。①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②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3)小结:(4)练习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