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学习活动单(第一课时)吴窑镇金盛初中马苏明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的词语。2.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结构思路。知识链接:《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四十多岁了。“朝花”喻童年美好的生活,“拾”回忆往事。对于《朝花夕拾》全集的写作缘起和本意,鲁迅有过明确的说明。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道,这本散文集是在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写的,在广州编定,其时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正是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的,当时他“是被学者们挤出了集团之后”,只好借这样一朵儿时的“小花”,来排遣寂寞。《小引》还说明,原来集名是《旧事重提》,后改为《朝花夕拾》。这组散文,正是浸透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就像鲁迅书桌上的那盆“水横枝”,树叶青葱得可爱。所以鲁迅把这些回忆散文,比做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鲁迅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更是对滋养过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怀念。幼时的保姆长妈妈,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中给予过他真诚的关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羁的老友范爱农,给过他无限乐趣的“百草园”,吸引着他的好奇心的民间戏剧和民间娱乐活动……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这个险恶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们,滋养了鲁迅的生命。这些散文,把抒情、叙述、议论结合在一起,有时如平静的港湾,有时如波涛翻滚的大海,有时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时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态,体现了鲁迅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二、学习过程:活动一:查阅资料,组内交流鲁迅的生平事迹及作品。活动二:查字典或词典扫清阅读中的字词障碍,学生各自摘录需要掌握的词语,组内交流。组长组织默写,派代表把易错字词整理在小黑板上,全班交流。活动三:指定几名学生朗读全文,并思考下列问题:(自主思考→全班交流)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2.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段以及中间的过渡段。3.文中传递了鲁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怎样的情感?个性调整活动四:合作探究,揣摩乐趣。课文两部分分别记叙了哪些趣事?如果把你自己看着是鲁迅的伙伴,你在那种情境下最喜欢做哪些事?为什么?(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学后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学习活动单(第二课时)吴窑镇金盛初中马苏明一、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个性调整3.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初步了解插叙。二、学习活动:活动一:速读课文2至8段,给这一部分加小标题。(自主思考→全班交流)活动二:品读赏析,景物描写1.百草园的景物很美,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呢?又是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呢?(自主思考→全班交流)2.百草园中的景物很多,但看起来又井然有序,作者写景有哪些高妙之处?(友情提醒:可以从写景的顺序、观察的角度、用词的准确性、修辞等方面进行思考)(小组可以选择一个方面进行交流→全班交流,互相补充。)齐读第2段。活动三:作者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请找出这些动词,然后采取置换法加以对比,如把“支”换成“顶、撑、架”,把“撒”换成“放、摆、扔”等,比较哪个词更好些,说说作者为什么描写得这么准确?活动四:合作探究,蛇的故事。阅读课文第四段,请学生复述美女蛇的故事。思考:写百草园插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精彩点击:1.品味一句话: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句话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叫天子的机灵轻捷,又表现儿童的艳羡心理。2.揣摩两个点:(1)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冬季捕鸟,本是一件有趣极活动,作者却说:“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这就是一种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2)有关插叙插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