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生》教案庄子一、导入: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认为在生命和道义面前,应该舍弃生命而取道义。那么庄子又是如何看待生命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庄子的《尊生》体会庄子对生命的理解。(多媒体显示课题或板书课题作者)尊生的意思是什么呢?说的很好。二、学习目标让我们来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遍1、根据注释和参考资料准确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并能直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2、体会庄子散文中对生命的尊重以及人文情怀。三、走进文本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注释和其他翻译资料迅速疏通文意,要准确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现在开始。)四、学习检测(5分钟后,同学们已经看完了,下面我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效果,请看第一题,哪位同学来说?)•同学1下列红色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适有幽忧之病适:正好、恰好•B.秋收敛收敛:收割贮藏•C.因杖策而去之因:凭着•D.民相连而从之从:跟随•C(因:于是)(这位同学回答正确,请看下一道题,哪位同学来讲一下?)同学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方且治之•B.事之以珠玉而不受•C.子之不知余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甚矣,汝之不惠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D.狄人攻之•C(C项的“之”是助词,其他是代词)(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请看第三题哪位同学知道?)同学3、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并翻译1、狄人之所求者,土地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翻译:狄族人要的是土地2、遂成国于岐山之下。(状语后置句应为“遂于岐山之下成国”)翻译:于是在岐山的下面成立了新的国都(举例:(1)以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烛之武..》(2)青,取之于蓝)3、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定语后置句应为“居高官尊爵者今世之人”)翻译:居于高官显位的当今世上的人(举例:(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2)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4、吾何以天下为哉(宾语前置句应为“吾以何天下为哉”)1翻译:我为什么要治理天下呢(举例: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猎也?《庄暴见孟子》六、课文内容理解(以上我们对文本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做了理解,下面我们思考探究几个问题,请看第一个问题,谁来回答一下?)思考、(媒体)子州支父、子州支伯、善卷等人拒绝接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大王亶父迁往岐山的原因是什么?文章体现了庄子怎样的尊生思想?(引导:子州支父和子州支伯都以有病要治为由拒绝接受天下,那么他们在天下和身体两者之间,他们更看重的是什么?对,也就是生命比天下重要,用他们的原话就是——不以害?善卷认为逍遥比天下重要,无拘无束的生活是善卷的天性,他不愿意以天下妨害自己的天性,所以我们概括为?不以害?亶父迁往岐山是为了什么人?对,我们可以概括为不以害人)同学4、子州支父:不以害生;(板书“不以害生”)子州支伯:不以易生;(板书“不以易生”)善卷:不以害性;(板书“不以害性”)不以害人;(板书不以害人)———尊己尊人———(请看第二个问题,那位同学来说一下?)探究一、庄子认为拥有天下和珍视生命是不可兼得的,难道二者真的水火不容吗?同学5、6庄子正是要用夸张的说法凸显生命的最高价值。因为在他看来天下也是身外之物,对身外之物(包括天下)过度重视和追求势必影响生命的质量,所以只有无以天下为者,才可兼得之。探究二、大王亶父说“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真的不同吗?对侵略者是否该把土地拱手相让?百姓是否该勉力做侵略者的臣民呢?同学7、8被侵略者奴役甚至被屠戮与做国家的主人是有很大不同的,所以要反抗,反抗是为了更自由、更尊严的生活,是为了对生命的尊重。※探究三、“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贵富的人拥有大量养生的好东西,怎么会伤身呢?同学9、10“出舆入辇,命曰蹷痿之机;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娥眉,命曰伐性之斧;干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