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一中国古代史主题5繁荣与开放的社会2015年3月31日九(6)【主题阶段特征】581~907年,中国古代隋唐时期最明显的特征是:繁荣、开放、昂扬向上。隋唐时期(581~907年)是南北朝分裂局面结束后国家再次实现统一,出现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政治开明局面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繁荣局面,国内各民族友好交往和中外交流进一步发展,日本向中国派遣唐使、留学生及留学僧,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取经等,向世界展示出“繁荣”与“开放”的特点。聚焦考点考点一、隋唐科举制(识记)考点二、唐太宗“贞观之治”(识记)考点三、“开元盛世“(识记)考点四、唐与吐蕃等民族的交往(识记)考点五、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理解)考点一隋唐科举制(识记)背景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目的改善魏晋以来选官制度的弊端概念科举制指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的制度诞生(隋)[2014年3题已考](1)隋文帝时期,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2010年14(1)题已考]。(2)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正式诞生完善(唐)(1)唐朝逐渐完善了科举制,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其中进士科占主导地位。(2)唐太宗时期,重视人才培养,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3)武则天时期,首创殿试和武举,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发展。(4)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僵化(明清)明清实行八股取士废除(清末)清朝末年废除了科举制(1905年)。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特征是通过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为选官标准的原则影响前期:(1)改善了用人制度,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2)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3)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4)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5)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6)推动了一系列改革,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后期:明清时期,采用八股取士,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读书人成为皇帝的奴仆,没有真才实学.•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我彀中矣”••——王定保《唐摭言》这充分说明了科举制在当时的重要作用阅读如下材料并思考说明的问题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2011年14(2)题已考]考点二“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识记)“贞观之治”概况626年,李世民登上皇位,为唐太宗,627年改年号为“贞观”,其统治时期,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被称为“贞观之治”唐太宗表现出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秩序稳定、国力强盛的局面,被誉为“贞观之治”,它的出现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贞观之治”措施[2013年2题已考]民生方面:从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赋役制度方面,减少百姓服役天数,并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来代替服役;皇帝要“戒奢从简”,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贞观之治”措施[2013年2题已考]政治方面:沿袭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设中书、尚书、门下与、吏、户、礼、兵、刑、工。修订律令:在《隋律》基础上修订为《唐律疏议》),完善法制“贞观之治”措施[2013年2题已考]经济方面:重视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减轻人民的负担文化方面:完善科举制度,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培养人才。“贞观之治”措施[2013年2题已考]民族关系方面: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采取了和亲、封赏等办法笼络顺从唐朝的少数民族贵族上层(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对外关系方面: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贞观之治”评价唐太宗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他造就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其各种制度、用人政策、重视发展生产的方针和开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