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宋明理学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一、三教合一(儒、佛、道三教合归儒)1、西汉武帝:儒学繁盛2、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融合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遵道”。3、隋唐时期:“三教合一”(1)隋朝:儒学提出“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2)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附:北魏孝文帝改革,经过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儒学不仅是汉族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二、程朱理学1、宋代“理学”的产生(1)形成:(2)代表人物:北宋时,儒学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又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心儒学体系——“理学”①北宋的程颐、程颢②南宋朱熹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朱熹(1130—1200)2、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1)北宋:程颢、程颐(合称“二程”)①世界本原: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理而后物。(核心思想)②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认为“进学则在致知”、“穷理格物”,掌握天下之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程门立雪程颢小时候,读书很用功,把孔子、孟子的《诗经》、《尚书》、《中庸》、《大学》、《论语》等都背得烂熟,还研究天文、地理、世俗、人情。他一进学馆,读上好书,便着了迷,几天不出学馆门。他的弟弟程颐,却和他相反,总认为读书没啥意思,经常逃学,到山上、河边玩耍,对读书之事不甚了了。有一天,程颐又溜出学门,爬上一棵树去摸鸟蛋。真奇怪,受惊而飞出的两只大鸟,羽毛艳丽,叫声如犬吠,程颐看到鸟窝里有几个四四方方的鸟蛋儿。这是啥呢?他抓了几个就跑回学馆,要难难他的哥哥。他一见程颢就拿出鸟蛋儿问:“哥,你看这是啥东西?”程颢知道他出去玩了。早就想教育他,就反问:“你说这叫啥?”程颐说:“不知道。”程颢说:“这就叫丁郎蛋。”弟弟眨了眨眼问:“你怎么知道?”程颢说:“丁郎,丁郎,下蛋四方,叫声如狗咬,窝是灵芝草,栖在檀香树上。你看这窝是宝,树也是宝,你只抓了几个蛋回来,这有什么用处?”弟弟听了瞪大眼睛,惊疑地问:“哥,你整天坐在屋里读书,咋知道得那么清楚?”程颢说:“古人云:‘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关于这丁郎蛋,书里写得清清楚楚,你不读书,成天只知道玩,所以你就不懂。”程颐听了哥哥的话,羞得满面通红,低下了头,惭愧地说:“哥,从今后我和你一起读书,再也不贪玩了。”程颐发愤读书,后来也成了名。他收了很多弟子,在伊川书院书院就叫伊川书院丁郎鸟与丁郎蛋(2)南宋:朱熹——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①世界本原: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