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体育课中的个性挫折是学生在追求某种学习目标时,由于目标与障碍之间、目标与动机之间发生冲突,学生主体上体验到一种失意、消沉、悲观的情绪。它对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等方面都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如果任其自流,会产生不良后果。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学校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冰上课教学中,不仅要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和技能,而且要利用冰上课本身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培养和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适应状态,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所谓挫折就是指人在追求某种目标的活动中,遇到干扰、障碍、受到损失或失败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活现实和心理学实验均已证明,挫折虽是成功的障碍,但同时又是一种内驱力,它可以增强行为的力量,因此,调适心理冲突或障碍,培养抗挫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当今青少年学生,大多生活在长辈营造的“温室”之中,很少经历风雨,抗挫性能普遍低差,这是今日教育面临的一个“今日”型难题。怎样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呢?对于学生中日益严重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许多教育学者和教师的高度重视。怎样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以成为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体育教育,它的实践性、集群性和互动性在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人们对未来总是充满美好的理想和憧憬,希望能万事如意,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但还必须有应付各种困难和遭受挫折的准备。挫折教育,也叫抗挫折教育是一种提高学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培养学生对受挫折的恢复力的教育。作为学校理应承担进行挫折教育的重任,要求学生认清自我,面对现实,承担自已的责任。且UNESCO也规定教育必须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体育教育,它的实践性、集群性和互动性在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转变教育观念,注重教育的价值。观念是行为的先导。体育教师必须改变教育观念,提高对学生进行抗“挫折能力”教育的观念。以前,人们认为体育课无非就是跑跑跳跳,玩玩闹闹。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强化、深入,人们的观念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体育教师也要从单一的教书匠向专家学者型教师转变,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即教书又育人,把培养健康的有用的人才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要从童年和青少年开始培养。乐观的学生不是没有痛苦,而是能很快从痛苦中解脱,重新振奋,即他们受挫的恢复能力极强,体育教师应认真研究培养学生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和技巧。二、因材施教尊重差异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也是弘扬学生的主体性的基础。体育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和相互评价比较直接而明显,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主要通过动作的形式来展现,动作质量的好坏直接被课堂上师生直观评价,因此学生很容易被激励或被伤害,教师在课堂上评价要以关注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前提。每个学生所处环境不同,家庭教育不同,以及个体的性格特征的不同,所以遇到的挫折的态度、处理方式也必然不同。这时教师需注意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方法和手段。如:外倾型的学生,他们活泼、乐观、开朗、善言谈、好交际、主动热情容易与陌生人熟悉,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强,同时也易骄傲自满。根据这些特点,对他们可采用单刀直入法,直言不讳地进行说服教育,可提出较高要求,设立更高的目标,创设困难和挫折情景,从而矫正他们的骄傲自满,促其上进。内倾型,其特征是倾向于内心体验、深思熟虑、处世谨慎、多顾虑、少行动、不善同陌生人交往、适应环境能力差,这类学生应采取婉转法,宜旁敲侧击,启发诱导,逐渐渗透,感化他们鼓励他们。抑郁型的学生,一般表现为悲观、悲伤、失助,低自尊和绝望,轻微疲劳,易怒、优柔寡断,回避交往和厌世,针对这些学生,应采取导引法,引其上路,导其上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要他们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