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学生完满生活的需要,面向生活世界,重建学生生活,是课程观新的转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要求。(一)课程目标设计应着眼于满足学生现实生活需要,并建构学生的可能生活课程目标直接制约着学生生活的内容和形式。长期以来,中小学课程目标指向的是单一的认知领域,课程目标的设计不是把学生看成一个活生生的人,不能满足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缺乏对学生可能生活的建构,从而导致生活意义的丧失,学生的整个精神生活被定格在既定的学科教材上,课堂生活没有现实感,没有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构建学生的可能生活,课程目标的设计要敢于为学生建立一种新的生活。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应体现:使儿童体验生活和存在的意义,把他们培养成为完满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主体,即把儿童培养成为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这种课程目标中包含着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一是培养现实生活的主体;二是培养可能生活的主体。(二)课程内容的整合当前,中小学课程内容指向的是“科学世界”而不是学生的“生活世界”,课程内容设计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课程内容设计脱离生活世界体现在:第一,分科课程将学生面对的生活世界分解得支离破碎,难以使学生对他所生存的世界形成整体的理解和把握;第二,对学生生活世界中的关系意义一概用一致的确定符号来规定,不论理论知识,还是道德观念和审美观念,一概用“科学世界”的解释框架来叙述;关于自然的知识、社会的知识和入自身的知识没有纳入到学生生活的情境加以阐述,使学生对“自然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只有被告知的确定性知识,而没有或缺乏对其意义的理解。(三)课程学习活动方式的整合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是学生生活的基本方式,课程设计不能无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其实,每个学生对课程的体验和感悟是不同的。美国教育家古德莱德(Goodlad,J.I.)根据课程在不同层次上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课程分为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体验的课程等不同类型,其中,体验的课程是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事物,因为每个学生对事物都有自己特定的理解,会有不同的体验或学习经验。[22]体验和感悟是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