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近年来,我们发现一些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自卑等问题。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感到了不安。为什么在物质条件相对丰富的今天,孩子的心理却如此脆弱。要想纠正孩子的不良心理,首先应该思考的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根据本人不成熟的分析,我认为主要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及孩子本身。父母及祖辈的溺爱,造成了孩子自理能力差,意志力薄弱,以自我为中心,甚至出现自私、冷漠等心理现象。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把所有的希望全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高,琴棋书画样样学,英语电脑门门通,考试名列前茅……只要学习好就言听计从,有求必应。而一旦失误,就挖苦讽刺,棍棒相加。使子女形成反抗、恐惧、胆怯等消极心理品质,诱发心理问题。加之随着学生家长的离婚率的不断上升,给越来越多的孩子带来了不幸,严重破坏了儿童正常的生活环境,给他们造成的心理创伤难以愈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学生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们背负着父母的希望和老师的期望。老师评价学生,社会衡量学校,理论上是全面发展,实质上是分数这种局面使学生疲于应付,心理极度紧张,导致他们用脑过度,皮层机能降低,从而影响学习效率,造成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或者产生焦虑、苦闷、压抑、恐惧等不良心境,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就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障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信息传播的瞬息万变,学生从不同角度接触到了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的现象,加之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很容易盲从,导致他们对现实充满迷茫和困惑,从而引起各种心理问题。另外,小学生自身的人格弱点是其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处在自我意识逐渐加强期的小学生,独立性与依赖性同在,自觉性与幼稚性并存,他们一方面发现新的自我,要求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又表现得非常幼稚,缺乏必要的分析判断能力。他们年龄小、阅历浅、知识少,不善于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感情不稳定,因此,这个阶段的孩子经不起外界的诱惑,在环境消极因素影响下,容易形成狭隘的意识,不良的心态。总之,不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学生家长,都应该把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重要的位置。而不应该只关注他们的物质需求和学习成绩。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让孩子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有效地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