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党校选派干部调查汇报与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情况报告汇编党校选派干部调查汇报一、到村任职的年轻干部做出了出色的成绩第一、他们在加强组织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县的贫困村、后进村,首先表现在村级组织状况不容乐观。一是村“两委”班子成员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精神颓废、意志消沉,市场、竞争意识淡漠,且后继乏人,工作难以开展;二是党员队伍老化,新生力量不足,政治理论学习、思想政治工作跟不上,战斗力不强;三是有的村级组织处于涣散状态,缺少“领头雁”,形不成领导核心。这些是导致各村贫困、后进的首要因素。为改变这种状况,选派干部首先从思想政治工作入手抓整治理论学习。主要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文件及党和国家相关方针政策,普及法律、公民道德和市场经济知识,提高村“两委”和广阔党员的各方面素养。其次,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通过培育、观察,及时将有事业心、年富力强、群众信任度高、“双带双强”好的党员选拔到村“两委”岗位上来;同时抓好后备干部的培育(被调查的10个村共培育后备干部23名);特别是现在均已物色好继任书记人选。第三,注重进展新党员,培育入党积极分子。他们本着“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进展”的方针,经过培育,对那些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者及时吸收入党。两年多来,10个村共进展党员56名(含正式、预备党员),培育入党积极分子38名,为各村党支部注入了新奇血液。通过狠抓组织建设,各村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呈现出崭新的精神面貌,焕发着勃勃生机,村“两委”整体战斗力明显增强,为村级经济和其他各项社会事业的进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第1页共10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第二,他们在建章立制、完善制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贫困村、后进村制度不完备,有的是空白。这是贫困村、后进村工作不正常、财务混乱的直接原因。无规矩不成方圆。选派干部把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各村里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完善了一些规章制度,使村工作有章可循。选派干部还以身作则,带头执行制度,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各项财务能照章操作,法律规范运行。这样,改变了过去的混乱状况,工作局面逐步打开。选派干部陈家松说:“现在我即使不在村里,有任务有电话布置下去工作也能有效开展。”选派干部杨二红通过制度将责、权、利统一到村“两委”个人,并根据工作开展情况确定奖惩,年终工资、奖金、津贴差距在1200元至4700元之间。由于公开、公正、公平,大家不但没怨言,反而极大地调动了工作积极性、主动和制造性。第三,他们在多方筹资、狠抓基建方面做了积极努力。贫困村一般基础设施落后。一是交通不方便;二是水利设施退化,用水、排涝困难;三是电网老化;四是广电网不健全;五是村组织没有办公场地。这些既是贫困村的显著标志,又是制约其进展的重要因素。选派干部知道,要进展经济,须从基础抓起,这是一块必啃的硬骨头。他们更明白,作为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重点县,财力匮乏。他们没有向困难低头,而是到处求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两年多来,共筹资310.4万元,推土机1台,办公桌椅和课桌椅452套;修路9条,共长43.2公里;挖当家塘78口;小二型水库4个,筑水坝5个;打抗旱井29眼,饮水井27眼;村民服务中心新建为主外加修缮都齐全;电网、广电网维修为主外加新建均完善。现在的情况有了很大的好转,对此,群众称道:当家塘布局合理,抗旱井星罗棋布;服务中心为村民,灌溉照明用电欢;村村都通砂石路,户户听见广播响;可见,贫困村换了新颜。第2页共10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第四,他们在调整农业结构方面做了尝试。贫困村大都是“一麦一稻”的小农产业结构,沿袭传统的作业方式,农民收入低。选派干部认为要使贫困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必须转变作业方式。他们把结构调整的方针政策与各村实际紧密结合,走出了一条“立足农民增收,面对市场需求,改变小农业,拓展大市场,积极进展劳务输出”的结构调整思路。首先,抓概念转变做给群众看。他们一面进行宣传教育、组织外出参观;一面大胆地选择党员干部中愿干事、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