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授课人:李淑慧2015.4.7作品简介“春江花月夜”原本是一首琵琶独奏曲,早在1875年前即有传抄本,20世纪20──30年代,上海的一些音乐家将这首曲子改编为丝竹合奏,取名为“春江花月夜”,并组合若干段落,每个段落都加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一下各个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及尾声。新中国成立以后,音乐家们又在丝竹合奏曲的基础上,将此曲编配为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是中国一首古典乐曲,原是一首琵琶曲,名《夕阳箫鼓》,后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乐曲以优美流畅的旋律,巧妙细腻的器乐组合,形象地描绘了“夕阳”、“渔舟”、“暮鼓”、“花影”等春江迷人的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有以下部分组成:引子与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台、水深云际、洄澜拍岸、欸乃归舟、尾声。这段乐曲中都有哪些乐器演奏?这段乐曲中都有哪些乐器演奏?筝:弹拨乐器,木制,是一种很古老的乐器,早在战国时已在秦国流行,所以历史上又称“秦筝”,现称古筝。音色如行去流水般悠扬清雅。琵琶:弹拨乐器,木制,原称“批把”,由演奏方式而得名。公元四世纪由西域传入内地,在乐队中应用相当广泛。箫:吹管乐器,竹制。直吹,六个音孔,音色恬静,常演奏宁静、抒情的旋律,又称洞箫。二胡:拉弦乐器,又称胡琴,木制,琴筒前蒙以蛇皮。适宜表现深沉悲凉的内容,也能表现气势壮观的意境,是极具魅力的民族乐器。曲目特点这首典雅、优美、抒情的民族管弦乐曲,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并且演奏形式较为灵活,演奏人数可多可少,乐队规模大的有三四十人,少的用琵琶等乐器也可以进行演出,这说明:乐曲的旋律具有艺术的魅力。全曲就象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江楼钟鼓听音乐,思考。1、乐曲由哪些乐器演奏?分别描绘了什么情景?2、请找出乐曲的主题部分。音乐描写了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优美景色。引子及主题呈示听一听思考:这段旋律有何特点?结构特点一:鱼咬尾曲式结构二:音乐的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一段的结尾都采用同一乐句出现.听起来十分和谐。在民间音乐中,这种手法叫“换头合尾”,能从各个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音乐表现的内容。江楼钟鼓引子及主题呈示这是整首乐曲的基础,首先由琵琶清脆的弹挑音模拟鼓声,由慢渐快,箫和琵琶奏出轻巧的波音,刻画了夕阳映江面,微风拂涟漪的动人景象。然后,乐队合奏出令人赞叹的主题,揭开整首乐曲的序幕。思考:以下三部分音乐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月上东山(第一变奏)优雅如歌的旋律、典雅协调的色彩,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在云层中游移出没的情景。花影层台(第二变奏)乐曲描写了阵阵清风吹皱一江春水,葱葱花木掩映月色朦胧的画面,岸边簇簇鲜花倒映在江水中,增添了江山秀丽的色彩。水深云际(第三变奏)这是一段富于动态的音乐,是在主旋律的基础上变化而成的。乐曲中二胡在低音区奏出浑厚的曲调,忽而琵琶在高音上弹出透明的泛音。刻画了月光映入水中,水天一色、云深不知处的壮观景象,令人心旷神怡。结构特点二:换头合尾《春江花月夜》由引子和主题、主题的六次变奏和尾声组成。尽管前面部分旋律多变,但每段结尾基本相同,将乐曲的多个画面融为一体。这是中国传统音乐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换头合尾。它能充分发挥各种乐器的作用,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主题。洄澜拍岸(第五变奏)琵琶用轮扫有力的弹奏,似渔舟破水。古筝划奏,大鼓滚奏,似波涛拍岸,乐曲速度不断加快,旋律气势磅礴。乃归舟欸(请注意最后一句旋律)(第六变奏高潮部分)音乐开始,乐队奏出起伏不断的旋律,那是对划船动作的描写。筝始终模仿水声由低而高划奏,当加快速度、增强力度,把音乐推向高潮后,即转慢速。生动地刻画了归舟破水的意境。尾声二胡和箫先后奏出悠扬的主题,自由的曲调再现了引子特征。结尾处速度渐慢,力度渐弱,直至消失。表现了归舟远去,春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