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谈《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是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这篇课文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与人文景观,讲述了维也纳被誉为“音乐之都”的渊源,指出了它在世界音乐史和世界乐坛上的地位与影响。课文语言简洁优美,层次介绍清晰明快,有详有略,如音乐般疾徐有致,舒卷自如。这样一篇课文编入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感受到文中语言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这篇文章具有如下以下几个特点:1、语言简洁、明快,优美,层次清晰,全文以总分结构一以贯之,每一节也是如此。2、信息量大,描写的点面结合、动静搭配。3、文化底蕴丰厚,其地理风貌、尤其是名人名曲,都是陶冶学生性情的一个有效载体。在研读课文和备课中,我清晰地的明白自己上的是语文课,应以学科教学目标为先,要根据语文学科和本文的特点来进行有效的整合使信息技术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起好辅助作用,对此我设计了课文的教学目标:1、借助网络环境,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重点解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品味维也纳成为音乐之都的成因。2、在预设“学习流程”的指引下,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有效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加强学生查找资料、运用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益。3、利用网络资源,最大限度的使学生获取更多的关于音乐之都维也纳的信息;通过文字资料、图像视频、音乐作品,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4、通过“再现评测系统”,设计和即时组织对本课学习效果的检测,检验学科双基和中心议题的学习效果,为后续教学创造条件。因为老师和学生谁都没有去过维也纳,缺乏感性的认识,也就更难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如果还是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空洞苍白,已无法满足教和学的需求,也难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所以,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脱节,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具象的音乐情境的脱节是本课的难点。因为时间问题,我把收集资料的工作提前完成了。维也纳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充满着音乐的灵性,在设计教学时,我把多媒体与信息技术结合,把“美”与音乐通过阅读、聆听、欣赏、描述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学生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和体会。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与教学内容相融合的,因此,我们在组织信息资源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基础,对资源进行了重组,真正发挥资源应有的作用。整堂课分三块:第一块是音乐导入、画面的欣赏来整体感知维也纳美丽的风光。第二块是结合课文内容,通过了解世界著名音乐家,欣赏美妙绝伦的城市建筑,听古典名曲,观看世界一流的新年音乐会等,来理解“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第三块是自主学习后的检测、反馈以及交流讨论。这三块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学生一目了然,能利用较少的时间,直观、形象而又深入地解决了教学难点,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在语文课上,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有关维也纳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彩的感性资料,其信息量之大,超乎学生想象,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情感处于极其兴奋状态,拉近了学生与遥远社会环境的距离,合作交流、探索学习成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完全改变了以往分析课文的固定程式,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了学生,使学生人人都参与到了课堂中。这样,学生由消极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了积极的知识探索者,能力的进取者。这样的一节课无论对老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一次改变与挑战。1.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专题学习网页的设计,对教师本身而言,是一种提高,既是学习的提高,也是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更是一种挑战,是教育教学方式的挑战。我的信息技术水平十分有限,只有通过请教这方面的专业老师及自己的学习来设计教学思路,这是一方面的挑战。另一方面,课堂上,信息技术牵引着我的思路,对课堂调控能力也是一大挑战和提升,可以说,这是另一领域的尝试。2.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师发生了变化,学生也发生了变化。兴趣浓厚了,人人参与,很是兴奋。因为信息技术使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