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励志学画》(第二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抓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领悟课文内容,感受徐悲鸿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以及爱国之心。教学重难点:重点:读懂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感悟徐悲鸿勤学苦练的精神。难点:通过探究外国学生前后态度变化的原因,感受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板书课题,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上一节课同学们根据课题提出了三个问题,谁来说说是哪三个问题?2.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共同探讨这三个问题。二、探究“为什么励志学画”1.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2。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吗?(必须要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3.徐悲鸿为什么要这么想呢?出示第2自然段,谁来读读这位外国学生的话?从外国学生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在外国人的眼中,我们中国人是怎样的?补充:同学们,1919年徐悲鸿在法国留学的时候,我们中国贫穷落后,国内战争不断,经常遭到外国列强的侵略,在国际上没有地位,中国人在外国常遭人看不起……带着你的感受,一起读读这一节。4.听了外国学生的话,徐悲鸿是怎样表现的呢?指名说。你认为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呢?(有骨气、有志向)从徐悲鸿的表现中,你感受到什么?(爱国)齐读第3自然段。5、朗读指导,分角色朗读。三、探究“怎样励志学画”1.徐悲鸿是怎样励志学画的呢?请同学默读课文的4-6自然段,用笔画出相关语句。2.再看看这三个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总——分)3.课文的哪一小节概括地写了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出示第4自然段,指名读为什么说他“更加”奋发努力?4.再读读这段话,有什么发现吗?(过渡句,比喻句)(1)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通常用来作比的两种事物之间都会有相似之处,徐悲鸿和马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呢?(2)过渡段。“从此”是从什么时候起?作者通过这个词把课文的前后联接了起来,这一段在这儿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称这样的段落为——过渡段。5.这一小节总写了徐悲鸿是如何奋发努力励志学画的,课文哪些地方具体写了徐悲鸿的奋发努力?默读课文的5、6自然段,边读画出相关词句。(1)第5小节。哪些词语突出描写了徐悲鸿奋发努力?(每逢、常常、一整天)谁来读一读?读着这些词,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星期天别人都休息了,而徐悲鸿却在——,过节时,其他人都享受节日的气氛,而徐悲鸿他却在——,他上午在画画,中午仍然在——,晚上依然在——,徐悲鸿全身心的投入到了绘画中,这就是——“潜心”。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徐悲鸿的勤学苦练、有志气)男同学带着你们的体会,读好这一节。(2)第6自然段。这一小节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哪些地方表现了他生活清苦?(只、一间、小阁楼、一杯、两片)他住的是——一间小阁楼。一到夏天,小阁楼是多么炎热,一到冬天,小阁楼又是多么阴冷,如果让你住在这样的小阁楼,你会怎样?徐悲鸿却在这样的环境里整整住了三年。他吃的是——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不是一餐如此,一天如此,而是“经常每餐”,如果你每天每餐都吃这些,你会怎么样?徐悲鸿却整整吃了三年。是什么让徐悲鸿宁愿过着如此清苦的生活呢?(爱国精神、对艺术的追求)女同学一起读读这段话。(3)课文既然写徐悲鸿励志学画,为什么还要花大量笔墨写他的生活清苦呢?(衬托)是呀,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徐悲鸿依然能够奋发努力,就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齐读课文的4-6自然段,好好体会体会。四、探究“励志学画的结果”徐悲鸿这么努力,结果怎样呢?读读课文的7、8自然段。1.“轰动”什么意思?(引起很多人的震惊和各方面的关注)他的画为什么会轰动整个画界呢?这样的画你们想欣赏吗?(欣赏图片)当外国人看到这样的画,会说什么呢?2.徐悲鸿通过勤学苦练,最终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哪,让我们一起为他欣喜一回,引读第7自然段。3.那个外国学生的表现如何呢?(震惊)什么是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