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评析:取皮球(故事)活动目标:激发幼儿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准备:皮球、洞、水桶、水等,室外进行活动实录:1.教师讲述故事,引发幼儿兴趣。师:今天的天气真好啊,太阳暖烘烘地照着大地,皮球宝宝蹦蹦跳跳的出门去找小伙伴们玩,它路过足球哥哥的家,喊道:“足球哥哥,足球哥哥,天气这么好,我们一起出来玩吧。”足球哥哥说:“好啊!”只见足球哥哥骨碌碌地滚了出来,两个人手拉着手一块向前走去。不一会儿,它们又来到了保龄球妹妹的家,皮球宝宝和足球哥哥一起喊到:“保龄球妹妹,保龄球妹妹,天气这么好,我们一起出去玩吧!”保龄球妹妹听了说:“好啊!”只见她摇摇摆摆地晃了出来。三个好朋友一起手拉手高高兴兴地向前走。它们来到了一片小树林,皮球宝宝说:“我们一起来玩捉迷藏吧。”大家一起说:“好啊!好啊!”。大家商量先让足球宝宝找,其它球宝宝躲起来。游戏开始了,皮球宝宝赶紧东找找西找找,突然发现,一棵大树旁有一个黑乎乎的洞,它想:“躲到这里面,它们一定找不着!”想完,他便跳了进去。谁知这个洞好深啊!只听见“扑通”一声,皮球宝宝掉了进去,它急得大叫起来:“救命啊!救命啊!”其它球宝宝闻声跑来,它们围着树洞团团转,但怎么也想不出办法来。(听到这里,孩子们都瞪大了眼睛,不由自主的议论开了)”(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深深打动了孩子。孩子们每天和球在一起,对球已经有了深厚的感情,把它们当作自己的好朋友。当听到球宝宝掉进了洞里时,不需要老师说出我们该怎样帮助球宝宝,孩子们就已经从内心里为皮球宝宝着急,纷纷动脑筋想办法。)成成:可以用手伸进去拿!缘缘:手不够长怎么办呢?可可:那就用脚呗!咪咪:可以爬进去呀。朵朵:可以用棍子拨!(孩子在最初解决问题的时候可能更多的想到利用自身的资源——手脚之类的来帮助球宝宝,但有几个孩子提出了可以利用辅助工具,老师抓住这一契机,拓展孩子的思维。)2.激发幼儿思考利用工具来帮助球宝宝。老师:对了,用棍子拨是个好办法。是呀,在小树林里没准还有很多的工具可以用来帮助球宝宝呢?豆豆:拿叉棍拨!咪咪:棍子不够长!孜孜:拿网子网。咪咪:还是请长颈鹿来!强强:不对,用吸尘器吸!(孩子的想法是我们成人无法预料的,从树林中的自然物扩展到日常生活中的电器,孩子的各抒己见,不难看见孩子的天真可爱。)典典:都不对,可以用水,球会浮上来的!成成:水怎么帮助球宝宝啊?(多好的想法,多棒的主意,孩子想到用水,并非一时的小聪明,而是孩子在成人(老师或家长)平时的讲故事、日常生活中不经意言语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才会说得如此之棒!聪明并不是学的知识比别人更多,而是他会综合的运用已有知识。)3.实验:球浮起来了。(为孩子找到一个真实的树洞不太可能,所以我们在区域中为孩子准备了盆、桶之类的盛水用具,让孩子们在自由的探索和玩水过程中体会其中的奥秘。)顿时大家忙开了,有的拿盆,有的拿桶,有的倒水……在孩子们当中时而发出“浮起来了,浮起来了”的叫喊声,当球浮起来的时候,还有的小朋友会用力将球按入水中,看着球再次浮出水面,发出惊喜的欢呼声。(孩子在实验中切实感受到了,球在水中可以浮起来。)5、讲述实验时的发现。周周:水倒到桶里,球就会漂起来了。可可:球在水里会浮起来。孜孜:水倒在乒乓球上,乒乓球就会往下沉,一会又会浮起来了。升升:球宝宝在水里一拍,就会跳起来。大豆:这个水桶是不漏的。要是树洞是漏的怎么办呢?(老师听了孩子的问题,心里一震。是呀,在老师的头脑中从来没有怀疑过使用水将球浮起,然后取出树洞这个方法的不完善性。孩子的问题让我们开始从新审视各种办法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不出问题的课不见得是出色的课,只有在不断地发现问题,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会使老师更加学会思考,更加以孩子为活动的主体。)6、突发问题解决。老师:是呀,我也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我们一起为大豆鼓鼓掌!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这个树洞漏不漏呢?升升:往洞里面灌水。典典:用个竹竿往里面捅捅。小豆:趴在地上,仔细找找看树上有没有洞。(经过讨论,大家觉得还是往树洞里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