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江安小学周小平【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抓住重点词句,诗文结合,理解课文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重点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歌的含义。3.初步理解文包诗的特点。【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词句,诗文结合,理解课文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重点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歌的含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文本。师生齐读课题,师:思为什么写成红色?思上面是什么?下面是什么?从心田里发出的声音才是最真最美的,让我们用心田里的声音齐读课题。师: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唐代大诗人王维发自肺腑的“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出自那一首诗?【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指名读,齐读。过渡句:王维在诗中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思乡)他为什么会思念家乡呢?二、精读课文,理解思乡之情。独在异乡为异客出示【课文第一节】1.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年龄小,离家远,时间长,感觉很孤独;课件点红)王维的家乡在华山东面的蒲州,而长安却在华山的西面,两年没有见到亲人,多么想念呀!谁来读好这句话。2.王维的家乡在哪儿?师作简介,王维的家乡在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而京城长安就是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两地直线距离是1300里,中间还隔着高高的华山。两年了,王维每天挑灯夜读,陪伴他的只有一盏油灯,他怎能不孤独呢!用孤独的语气读好第一自然段。王维自己是怎么表达自己的这种孤独之情的呢,咱们来读好古诗的第一句话——独在异乡为异客。2.老师引读:王维小小年纪独自一人,就离开家乡——生,独在异乡为异客王维漂泊他乡,人生地不熟,——生,独在异乡为异客王维长期作他乡客,举目无亲——生,独在异乡为异客师:这里的异乡指的就是京城长安。每逢佳节倍思亲师:俗话说,文章有温度,字词知冷暖。王维的思乡之情就流露在这字里行间课文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话写出了王维思念家乡。能找到吗?1.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回答。(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师:家家户户在欢度什么节日?(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人们是怎么欢度的呢?2.出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指名读。哪些词让你感受到大街上的热闹?兴高采烈能换个词吗?这是一幅怎样热闹的画面啊!你能读出人们高兴的感觉吗?你能具体地说说吗?课件出示:重阳节这天,人们有的,有的,还有的。此时的长安街上处处张灯结彩,人们合家团圆,家家户户都在享受着天伦之乐。人们越是热闹王维就越孤独,越想家。当别人一家团圆,围在一起吃团圆饭时王维却站在庭院前,对着一弯明月,他想_____。当别人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登高望远时,王维却______,他想:______。这真是(引读:每逢佳节倍思亲)倍是什么意思?谁能读得更思念些。3.师:.仅仅重阳节倍思亲吗?当一年一度的春节来临,家家户户贴春联,放鞭炮,只有王维独自一人,这真是(引读:每逢佳节倍思亲)。当八月十五中秋节到来的时候,家家户户围坐庭院中吃月饼赏月时,只有王维独守一杯清茶,这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师:每每遇到美好的节日,王维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每过一次节,王维的思乡之情就浓一点。一个简单的“倍”,凝聚了他多少的思念啊!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二自然段,男生读写别人的句子,女生读写王维的句子。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师:又见重阳节,王维一定想起了许多许多,他会想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的内心。谁来读读这段话?1.出示: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那时王维的心情怎样?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王维和兄弟登高时的喜悦吧!齐读。)重阳节,头插茱萸,登高远眺,是当时的习俗,我们来认识一下茱萸这种植物【课件出示】师:是啊,王维此时不由得想起兄弟们也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