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一点思考如东新区小学戴亚军或许因不是主科的原故,在教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时,我发现学生们学习的气氛远不如语文、数学,就连老师提出的问题都不是太感兴趣,尽管我努力的引导他们读文字、看图片、列举与他们生活紧密相关的事例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但是课堂仍然是平平淡淡,冷冷清清,甚至还有同学偷偷写语文、数学作业。为什么学生竟然这样不重视品社课?我利用课间休息,在学生中通过交谈看出了端倪。原来学生们认为《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副课,没必要认真学习,再说课文中的许多知识他们也听不懂,还不如腾出时间学语文、数学呢,毕竟小升初的压力摆在那里。听了学生们的话,我连续几天陷入沉思,《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很好的学科,为什么会陷入如此困境?怎样才能使学生喜欢这门课程?经过思考与查阅资料,我认为《品德与社会》学科陷入困境有以下几点原因:一、《品德与社会》学科不受重视。素质教育已经提出了多年,但在应试教育模式没有真正改变的情况下,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而使它微乎其微。许多学校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流于形式,成为所谓的副科,学生认为是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二、学生的作业多,负担重。教师们为了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加班加点加作业学生的作业不按时交会受到批评,他们课余时间写不完,只能在所谓的副科上偷着写,而比起音乐、美术、体育课来说《品德与社会》课又是他们最不感兴趣的课程,于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成为他们偷写语数作业的最佳选择。三、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有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他们认为太简单,他们在生活中就已经会了。而有些内容比如有关抗战历史、祖国建设历史、科技发展等,农村学生们平日阅读量小,听的少,见得更少,这些知识离他们又太遥远。因此,他们对《品德与社会》学科不感兴趣。四、教师的身教作用发挥不好。有的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不尊重学生人格,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仍有发生,降低了思品教育的效果;小学生不能得到良好的身心辅导,其生理、心理健康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五、家庭原因。家庭是小学生初次社会化的第一场所,父母子女的天伦关系保证了父母通过教养子女来塑造其行为规范,引导其融入社会。一些家庭父母无暇管教子女,难以发挥传统的居家照顾角色,学校(教师)—家庭(父母)—学生(子女)之间的交流减少,使得社会不良风气对小学生施加影响的机会和效果增强;还有一些父母以过于溺爱或过于严厉的态度来管教子女,使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较强,敢于反抗师长及父母,也滋生了桀骜不羁、自我本位、自我放纵等不良品性。让学生喜欢这门课程,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课《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课要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二、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应紧密结合社会实际,突出生活特色。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大自然,家长也要与学校紧密配合,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还需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三、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多采用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方法。可采用自主探究法问题讨论法,合作表演法等,多发挥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作用,让学生的思想活起来,让学生的身心动起来。四、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学生背着沉重的作业包袱怎么能快乐健康的学习把玩耍的时间留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想品德良性意识,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乐群、学会审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