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素养培育孙建国(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泰州225300)【摘要】本文从从教育部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标再次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出发,分析了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培育小学生人文素养的百年探索、特殊功能和理念更新,指出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中小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载体。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形成共识:儿童文学教育对于小学生语文教育中人文素养培育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关键词】儿童文学语文教育小学生人文素养百年探索特殊功能理念更新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儿童大量阅读的课外读物也大多是儿童文学作品。教育部颁发的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标,再次强调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同时增加了小学生学习语文课程“促进自身精神成长”等新的内容,将小学语文教育中小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再次醒目地摆放到小学语文教师面前。显而易见,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中小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载体。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形成共识:儿童文学教育对于小学生语文教育中小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培育人文素养的百年探索正是因为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意义重大,因此,历来的教科书都将儿童文学作品引入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192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的《新学制课程纲要》中,《小学国语课程纲要》明确提出,国语教材要以“儿童文学”为中心;1949年以后,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将“国语”的提法改为“语文”,并增加了很多儿童文学的内容,特别是198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时将儿童文学作为重要语文教材资源。目前各地小学普遍使用的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儿童文学在课文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与此同时,注重在儿童文学教育中培育儿童人文素养,100多年来已有不少有识1之士在孜孜以求地认真探索。儿童文学教育与儿童人文素养的探讨滥觞于清末民初,有两点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一是儿童文学教育是改革传统蒙学教育的重要途径。为了开启民智、增强国力、抵抗外侮,教育改革的步伐在清朝末年最后的十年开始加速,于是有了禁八股(1901)、兴学堂(1901)、建学制(1902-1904)和停科举(1905)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随着新学制的建立和相应教科书的编订,现代“语文”学科逐渐从一元的蒙学中独立出来,儿童文学开始在学科独立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清末在“救国保种”的政治启蒙思潮中,儿童得以被重视,被当作未来之“国民”。林纾曾说:“强国之基在养蒙,儿童智慧须开爽,方能凌驾于人上。”使得这一时期儿童小说的主题多关涉时代,用以鼓舞爱国热情、激发救国壮志。而当时大量被引进的则是政治题材的小说,如林纾曾译过《爱国二童子传》、《鹰梯小豪杰》等多部表现少年英雄。1903年出现的“中国轩辕正裔”的长篇小说《瓜分惨祸预言记》,以矢志救国的少年英雄为主人公,将其爱国热情表现得力透纸背20世纪初兴起的“学堂乐歌”,其内容主要是为救国而宣传的“尚武”和“勤学”,而宣扬尚武精神的军歌尤其多,如黄遵宪曾写下《小学校学生相和歌十九章》,号召小学生“雪汝国耻鼓汝勇”。末章云:“勉勉汝小生,汝当发愿造世界。太平升平虽有待,此责此任在汝辈。”此外,在这一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将儿童视为国家的未来,开始关注儿童的教育,主张输入外国的先进文化,改进传统的蒙学教育,对儿童读物改进也做了初步探索。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梁启超等,都曾提出改进传统的蒙学教育的主张。虽然一开始充满浓厚的政治教化色彩,但是开了一个非常好的头。二是儿童文学教育应该“陶铸儿童天良性”。梁启超关于儿童文学“也应该成为儿童的精神食粮”的观点,确定了儿童文学的社会作用和功利目的。根据胡从经先生考证,这是近代关于儿童文学最早的定义,尽管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提出的宣传主张之一,但代表了社会进步力量,是一种进步的文艺观。1920年10月26日,周作人在北京孔德学校发表题为《儿童的文学》的演讲,提出了不能把儿童当做“缩小的成人”,要承认“儿童的独立生活”,强调尊重儿童的个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