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新选入的一篇文章,课文讲述的是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组织他的学生迅速撤离,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难以脱身的四名学生,而他却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文章编入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这个主题单元,我认为非常的好,是歌颂爱岗敬业伟大精神的优秀作品,赞颂了谭千秋老师的高尚的师德和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学情分析就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不难。难点应该是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以及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第一环节:教材解读教学目标1、认识“坍、攸”2个生字;会写“谭、墟”等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废墟、坍塌”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体会谭千秋老师在生死攸关的时刻,用自己的臂膀护住学生,英勇救下四名学生的高尚师德和舍己为人的精神。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难点: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课文用环境和场景描写渲染人物、推进情节的发展;用侧面描写,升华人物的精神品质,用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是本文的最大写作特色。第二个环节――说教学目标结合单元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第三个环节――说教学重难点由于本课运用了环境和场景描写、侧面描写以及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2、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第四环节:教法和学法(感受人物形象的策略)科学公道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同一。基于此,我预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第五环节: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预设(人物形象分析)一、学习第一段(1),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二、学习第二段(2―7),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1、朗读课文,先在小组内分读课文,再在全班展示读2、说说段意,比较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体会捉住重点内容,删除次要内容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3、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3)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设计意图: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危急的气氛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捉住五个“!“,通过谭老师简洁有力的语言和正确有力的动作,感受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4、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文本表现人物方法)(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2)“忽然,课桌摇摆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摆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3)“楼房摇摆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让学生读这些句子并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设计意图: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尊重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学的难点,从学生的元认知出发,让学生体会四处环境描写的好处。从而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和场景描写以及侧面烘托的方法)三、学习第三段(8―10),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1、默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