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人们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学生学习动机即由一种学习目标指导、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内部力量或内部机制。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一种间接的促进或促退的关系,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支持性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在小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根本保证。以下四个方面是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希望和各位同仁一起探讨。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教师是课堂教学氛围的直接创造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而不是权威者。所以,我觉得作为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要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要充分与学生合作,放下架子,丢去面子,倾听学生的心声,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好伙伴、好帮手;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我想: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宽松感、安全感、愉悦感;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敢想、敢说、敢做,才能唤发出求知的积极情感,激发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二、创设趣味的教学内容1、创设问题情景,以疑激趣。新课标倡导启发式教学,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景,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让这种不协调在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以疑激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例如:在教学《分类》一课中,我采用故事的形式,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景:“兔妈妈的生日快到了,小白兔和小灰兔正忙着给妈妈准备生日礼物呢!你瞧,小白兔准备了什么?你能一眼看出来吗?”出示整齐有序摆放的3棵白菜,4根萝卜,5根香蕉。结果,学生一眼就看出来了。然后接着问“小灰兔又准备了什么呢?你也能一眼看出来吗”出示杂乱放的苹果、手套、挑子,橘子图,然后拿掉图片。第一遍学生看不清楚,第二遍学生数不清,于是我就问:“为什么小白兔的礼物,你们一眼就看出来了。而灰兔的礼物却看不出呢?”下面的学生马上接道:“因为小白兔的礼物是一样一样放的,很整齐。小灰兔的礼物放得太乱了”,又有学生接着说道:“只要把小灰兔的礼物像小白兔一样分一分,一样一样地摆出来,我们就清楚了”。于是,我就顺水推舟,导出课题“分类”。2、优化例题内容,变静为动。新教材已经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符合一年级小朋友的年龄特点。但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存在这样一种情况:由于部分学生已经预习过,上课时当教师出示例题的前一部分时,后一部分的内容他也知道了。长久下来,容易在学生的心中造成这样一种想法:“哦,原来老师上的课,出的题都是课本上的,反正我看过了也没什么好听的”。不能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和求知欲望,也就无法唤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低年级学生往往对新鲜的、活动的或与众不同的事物更感兴趣。如能把这些资源进行“美化”,活动化,则会增强它的新鲜感和趣味性,那一定会吸引学生那双求知的双眼。例如,我在教学《连加连减》一课时我把书本的内容改为买气球活动。让一个学生表演买气球,第一次买2个,第二次买3个,第三次买4个。并且让学生通过刚才的表演,提个数学问题。学生很自然地提出了,并愉快地解决了所提问题。看着他们情绪如此之高,我又追问一句:“你也能像他这样举个连加的例子吗?”这下,学生的情绪再次高涨,个个争着发言,争着表演。3、创设故事情境,贯穿课的始终。一年级小朋友很喜欢听故事。一说故事,小朋友的耳朵就马上竖起来听,以故事贯穿课的始终,让小朋友在故事中快乐的学习,突破了学生上课只有15分钟注意力的说法,保持学生40分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进行《比一比》复习课时,就采用以故事贯穿全课,以下是我的思路:数学大王带我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