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符氏起源与发展第一章符氏起源与发展撰稿人:符孟标符氏是中华民族姓氏之林中的姓氏之一,据公安部2007年全国人口统计资料显示,符姓居民约94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075%。如再一并统计港、台同胞、海外符氏侨众,当今符氏人口已不下百万。第一节氏族起源最早追溯符氏起源的文献可见于唐宪宗年间林宝的《元和姓纂》卷二:“符,鲁顷公孙公雅,为秦符玺令,因为氏。”在以后的姓氏学著作《集韵》、《姓解》、《姓氏急就篇》、《广韵》《姓觿》等篇章中都作了类似的记述。宋人赵明诚《金石录》中亦有同样文字的记录。另据余姚天华《符氏族谱》载,北宋熙宁元年(1068)冬十月,奉敕纂修国史的庐陵欧阳修在为符氏族谱题写的序言中言“符氏本黄帝四世孙后稷。至十四世文王生周公,周公生伯禽,封于鲁,至三十三世顷公,有孙公雅,仕于秦,为符玺令,因以符为姓,实琅琊人也。”由此可知,符氏乃因官得姓,为鲁顷公后。但所能涉及的文献中都未能言明(姬)雅是何时、何种缘故游使到秦国,并出任符玺令一职的,因此,这也为以后的学者留下思考的空间。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符永光先生推断为“公雅与弟弟季桢等人流落到秦国,公雅凭借他爷爷顷公与秦王的交情被秦王任命为符玺令,后因官得姓”,时间应是“战国末期”。(符永光:《从黄帝到雅公之后》,香港新闻出版社2010年)也有人解释为“祖自周公云阅史册以来,自周文王命四子名旦,执掌符玺,武王奉天亦封四弟之孙永掌勿替,降及鲁顷公之子孙名雅,命子孙以符为姓。”(邹华亨编《湖南家谱解读》,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以上观点仅为一种猜想,并未能找到史料依据,但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符氏得姓不会早于“战国末年”,原因在于成书于战国末期(约秦始皇十三年至十九年,即公元前234-公元前228年)的重要史籍《世本》中并末有“符氏”一姓的记载。(《世本八种·氏姓》,汉宋衷注,清秦嘉谟等辑,商务印书馆,1957)想在今天想找到直接的凭证也并非易事,秦朝二世而亡,又处在“以吏为师”的时代,所留文献资料本就少见,所以,如想确定(姬)雅出任秦符玺令的时间与原因,尚需从宏观着手。秦庄襄王元年(前249),“楚灭鲁,迁鲁顷公于卞,为家人”,(《资治通鉴·秦纪》第六卷中华书局1995年)以至“鲁绝祀,顷公卒于柯”。(《史记·鲁周公世家》卷三十三中华书局1996年)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王(嬴)政扫六合,并天下,为筑就万世基业,遂令大臣议帝号、定官制,同时下令“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徙天下豪富於咸阳十二万户”。(《史记·秦始皇本纪》卷六)其目的很明确,不仅要收缴天下兵器,禁止“黔首”(黎民)反抗,还要对万民形成有效监督,确保其帝业的长治久安。12万户天下豪富包括哪些势力?史籍并无明确记载,因此有学者解释此举为历代统治者打击兼并地主、大商人所采用的“惯常”措施,但对于帝业将兴的秦朝来说,更多的则应是政治企图。为达到这一目的,秦王政首先考虑到的势力当是先代贵族和诸侯国国君的嫡系、裔族,而鲁顷公孙(姬)雅亦应是在这一政策背景下迁至咸阳。早在春秋时期,秦国的宗法与分封制并不严格,秦国地处西陲,很少有“裂土分封”的事实,从秦穆公时期起,突破了“亲”与“贵”的界限,任人唯才是举,选贤任能,以军功爵制、客卿制、上计制与玺符制等严厉的考核制度为选官用人的法则。有学者亦将秦朝选官的条件概括为:“一要有一定的家资;二要会书写,懂法律;三是年龄至少在17岁(即秦规定的壮年年龄)”。(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五)人民出版社1994年)以至在“得士者1第一章符氏起源与发展强,失士者亡”的列国纷争年代,秦朝的客卿最为活跃,秦王用人亦是不拘一格,据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统计:自秦惠文王三十年至秦始皇三十七年间,秦高级官员的选拔多来自游士,“若以秦相一职为例,这百余年间,共有22人担任秦相,其中有15人明显不是秦国人,占68%,另有6人籍贯虽不明确,但从其行迹考察,也不像是秦国人,籍贯明确是秦国的,仅樗里疾一人而已。”据上所述,鲁顷公孙(姬)雅具备秦朝选官的条件并非难事。虽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