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方言的保护与传承如东县新店镇汤园小学夏湘湘语言,不仅是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传承文化的工具。而方言在传承各地独特文化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是它让中华文化永葆青春和活力。另外,我们对普通话的定义是: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可以说普通话来源于方言,是方言孕育了普通话。所以,方言与普通话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我们要保护与传承方言。一、南通方言存在的意义上海大学语言研究中心主任、语言学家钱乃荣教授指出:“普通话只是人们进行交流的一种工具,而方言才真正是文化的依据。”南通方言是各个时期各种文化的大融合,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南通方言不仅体现了南通人的精神风貌,而且意蕴深厚。正是由于它的丰富性和时代性,使它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并且容易让人产生归属感,这些都是普通话所不具备的。通过南通方言,我们能感受到这块土地悠久的历史和瑰丽的民俗文化,从而牵动人们对这方水土的感情。方言,是原生态的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保护方言,就是保护文化,就是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精神支柱。南通方言记录了这个城市的文化变迁,它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烙印,是一代南通人的记忆。不管我们的城市发展进展到什么地步,方言的特殊魅力和亲和力,都是其他语言所无法取代的。二、南通方言遇到的危机方言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分,通常与地域密切相关。方言不仅是承载信息的工具,而且还是负载情感文化的纽带。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际日益密切,而我国存在着多种方言,且差异程度不等,在沟通过程中造成了诸多不便,使得推广一种国家通用语言的要求应运而生,全国上下掀起了推广普通话的浪潮。方言难敌普通话这股浪潮,一度萎靡,甚至被这股浪潮所淹没。1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我们走在街上会看见很多“讲好普通话,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样的标语,社会在普通话推广的活动中扮演着特别重要的角色。各级各类学校也特别重视普通话的推广,孩子在上到幼儿园后学校就教育孩子讲标准的普通话,孩子身处这样的语言环境中,很快就能说出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为了推广普通话,学校还会开展专门的推普活动,孩子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也特别重视普通话的学习,笔者甚至在校园中看到几个一年级的小朋友在反复纠正自己的发音,并且这是他们的一种自觉行为。除了学校重视孩子的普通话学习,家长也特别重视这一块。笔者所处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很多家长张口就是方言,但他们却要求孩子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在与一位家长交流的时候,她这样拜托我:“老师,请你好好纠正我家孩子的发音,以后长大了,张口就是蹩脚的普通话让别人笑话”。在他们看来,说不好普通话就是丢人。笔者还发现,一些爷爷奶奶并不怎么会讲普通话,但他们在与自己的孙子孙女说话时,也尽量说普通话,尽管不太标准。三、南通方言的保护与传承很明显,普通话很重要,但并不是要禁止方言,更不是要消灭方言,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人意识到方言存在的意义,并积极的采取行动,保护方言。比如,很多学校推行了与方言相关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在讲普通话的同时感受方言的魅力。很多学生虽然身处农村,但说方言的机会并不多,所以每周一两节的方言课让他们倍感亲切。他们愿意上这样的课,在开设了这样的课程后,学生的普通话并没受到影响,反而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加强了师生、生生联系。不仅学校注重方言的传承,社会也开始关注方言的生存现状。在电视台的街头采访中,很多老百姓都表示方言是一个地方特有的文化,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需要保护与传承,而不是消失在时髦的外语和普通话中。为此,南通电视台也专门推出了一档方言类节目,节目主持人全程方言播报,为了吸引年轻人的眼球,节目也进行了很多的尝试与改革。在我看来,这档节目是2成功的,因为它影响着很多南通人,在街头巷尾,很多人也在谈论着这档全新的节目。南通方言,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元素。这种方言一旦消失,最终将导致独具特色的南通文化的消失。所以让我们保护好南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