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应变艺术颍上迪沟中心小学郭勤教学实践中,有些年轻教师上课,下课铃响过好久还没有讲完,只好草草收兵,造成“压堂”;有时还没下课,已没有什么可讲了,造成“挂堂”这两种情况,都是缺乏课堂应变能力所致。所谓课堂应变,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时间作必要的调整和变通。课堂应变能力是教师驾驭课堂所必需的一项基本功。课堂应变大体上可分为三种:一、教学内容的应变。指教学计划与教学实际出现矛盾,需要教师采取措施加以调整和变通。例如,有时某一学生的见解和教师的见解发生矛盾。这时,如果学生的见解高于老师,老师应主动放弃自己的见解,并表扬这个学生。如果学生的见解只是有一定的价值,并不完全正确,教师可以适当进行分析、讲解。有时学生提出了教师一时回答不准的问题,这时教师可以让其他学生装进行讨论,发表意见;也可以向该学生说明,以后再作答复。有时课堂上由某一问题引起争论,教师应看该问题与教学目的的联系是否紧密,做出恰当处理。或作适当说明,暂不讨论;或抽出时间,当堂组织辩论。由于这些意外的出现,势必使原来的教学准备与实际产生矛盾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处理,既避免和应付了意外,又完成了教学计划。二、教学法方法的应变。指的是由于达不到教学法效果而对教学法方法的变换。例如。教师采用直接讲述的方法讲解某一问题;学生听后似懂非懂。这时,教师就要变换教学方法,可以运用打比方、实物演示等方法,形象生动地阐述问题。有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发言的秩序比较乱,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轮流发言的方法。教学方法的运用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当事先准备好的教学方法没有达到教学法效果时,就要调整和变换教学方法。三、时间的应变。指教学内容的变更和教学法对象的意外(如发言时间长作练习耽误了时间等)而对教学法时间的调整。例如有时由于某一问题的讲解原定10分钟延长到15分钟,教师就要对下一环节的授课时间作为必要的调整,而不因为局部时间的变更影响整节课的进度。有时,由于学生装作练习的速度较慢,耽误了时间,教师要相应地调整下一环节的授课时间。教学内容、方法、时间的应变,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教学内容的变更,必然引起教学方法的变换和教学时间的调整,而教学方法的变换和教学时间的调整,而教学方法的变换又必然促使教学内容的增、减、删、换,教学时间的调整也关系到教学内容的变更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因此,课堂应变必须通盘考虑。课堂应变能力的提高要求教师必须通晓大纲、熟悉教材、善于察颜观色,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恰当地处理课堂意外。此外,教师还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这样,才能在课堂应变时,机动灵活,恰到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