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书序的特点,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掌握本文出现的“毕”“修”“引”“次”“是”等重点实词、“之”“于”“所”“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3、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技巧。4、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学习重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时间安排】3课时[自主学习]一、阅读后面知识链接,课外查阅相关资料,完成1-4题。1、《兰亭集序》是什么文体?有什么特点?你知道《兰亭集序》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成的?本文选自《晋书·王羲之传》。《兰亭集序》即兰亭会诗集的序言。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51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列坐曲水两侧,将酒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兰亭序》在中国书法史上居三大行书作品之首,其余两篇作品是唐代颜真卿的《祭侄稿》、宋代苏轼的《寒食帖》,因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这篇序文他用蚕茧纸、鼠须笔写成,字字遒劲妩媚,压倒了同代的一切书法。总计三百二十四个字,凡是重复的字都写得各不相同,其中“之”字有二十几个,变化迥异,没有两个相同的。王羲之写这篇序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临写了几本。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2、《兰亭集序》的作者王羲之是著名的书法家,你知道他的故事吗?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祖籍琅琊,(现山东省临沂县)。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写下《兰亭集序》,出身世家大族,性情耿直,严守操节。起家秘书郎,后迁参军,长史。拜护军将军,调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在会稽任内适逢灾荒,开仓赈济百姓。因与上司扬州刺史王述失和,遂称病辞职,隐居会稽下辖剡县金庭。从此优游林下,寄情山水,专攻书法。王羲之是著名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法,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1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精研各书体势,博取众家之长,其楷书随字本身特征而赋形,出于前师但有所创新,“潇洒纵横,何拘平正”。创造了雄逸流动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书更是别具风格,论者称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蛇”,有“书圣”之称。梁武帝赞其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十六岁时,担任太尉的郗鉴派遣门生向王导求婿,王导嘱咐这位郗家的门生迳向住在东厢房的那些子侄辈中寻觅,王家的众公子听到郗家派人选婿,个个兴奋异常,纷纷梳洗妆扮一番,唯独王羲之却若无其事地「坦腹东床」,选婿的使者回去後便将所见据实禀报,结果王羲之「雀屏中选」,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