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对话品味沟通扬中市新坝中心幼儿园季玉婷212211【摘要】幼儿园,kingdergarden,意为“儿童的花园”,1840年福禄贝尔选择这个词命名他的幼教机构有两层含义:一是将幼儿园定位于一个自然、美丽、宜人的场所;二是将孩子比作园中的苗木,教师比作园丁。这个词折射了幼儿园创办者的意图:让孩子在一个专门的适合他们生长的地方,在教师的呵护下健康、快乐的成长。而现今的幼儿园中,孩子大多处在被管理的地位,教师抱着想当然的想法,片面的认为自己所做的就是孩子需要的,教师的行为如何做到以孩子的需要出发,必须要学会与孩子沟通。我说:“选择了做幼儿教师这个职业,也已经有六个年头,回首这几年,心里总会涌起一种难以言表的感觉,多少个日日夜夜走来,有欢乐,有收获,更有泪水和挫折。我喜欢孩子,也喜欢这份工作。我从心里想做个好老师,想按照《纲要》中要求的那样,成为幼儿学习生活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但是孩子有时的调皮、不遵守常规总是让我会大发雷霆,为了维持安宁的教室氛围,也是煞费苦心,可是看看孩子们有时对我惧怕的眼神,我感到困惑,怎样才算是一个好老师?还有,我是不是一个好老师?”孩子说:“我不想做小孩,我想快快长大,长大后我也可以做老师,可以去管别的小朋友。”家长常常自豪的在老师面前说:“我们家宝宝最喜欢老师了,说以后也要当老师。”可这是孩子真正的理想吗?一个“管”字道出了原委,孩子把老师平时的教导认为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管理,而老师也一味的把孩子的顺从接受当成是自己的教育成果。孩子的“怕老师”就说明师幼间缺少沟通、对话。沟通不仅可以加深相互之间的理解、可以改善彼此的关系状况。对于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孩子来说,沟通应该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我们的工作就是观察孩子、理解孩子,可是真正的和孩子面对面的交流却不多,首先我们应该像要求孩子一样要求自己去倾听孩子的心声,去理解孩子的想法,从孩子的视角出发,辨别他们行为与需要的合理性,以最适合的教育回应幼儿。一、生活中的对话——“我不喜欢吃猪肝”。下午的点心是酱猪肝。按照老规矩,只有吃过点心的人才可以到外面去玩,大家都安静的吃起来,我看见,许景皓小朋友在盘子里挑了一片最小的,拿在手里一动不动,过了一会,两个吃的快的小朋友吃完了洗好手出去玩了,于是我鼓励大家要向他们学习,快点吃,快点出去玩。教室里的人越来越少了,许景皓环顾四周,听着外面的叫喊声,终于下定决心要开始吃了,轻轻的咬了一口,却怎么也不咽下去。“孩子,我知道你不怎么喜欢吃猪肝,也非常想出去玩,但是吃点心是幼儿园生活的一部分,猪肝中含有丰富的营养,营养全面我们的身体才会更健康……”——教师“我妈妈也经常这样说,总是说一切都是为了我好,可是我中午吃了很多饭,吃点心的时候我一点也不饿,我不喜欢吃猪肝,吃了我会不舒服的,我还是想出去和好朋友玩。”——孩子二、学习中的对话——“我看别人的画”。今天老师让我们画《可爱的我》,先是让我们自己照镜子,我和好朋友拿着镜子你照我,我照你,真好玩。忘记了老师的问题,当老师问到我“看到自己在镜子里是什么样子?”时,我站在那里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开始画画了,我看到旁边的小朋友画的一点都像他自己,所以我告诉他,应该先把眼睛画的小一点,这时候被老师看见了,老师大声对我说:“你应该自己画自己的,不要影响别人。”于是我闷着头画起来。“孩子,你应该学会控制自己,适当约束自己,在学习时要专注一些,注意老师提出的问题,学习时不要影响别人,你是聪明的,如果专注一些一定会更出色……”——教师“我很喜欢和好朋友玩,今天玩镜子,我知道镜子在太阳底下的新玩法,所以我要告诉好朋友,画画的时候,旁边的小朋友画的一点也不好,我要告诉他应该怎么画。”——孩子三、反思对话,寻找教育的适切策略。通过这两个对话案例,我们在工作中深有感触,孩子在生活学习中总会犯我们认为的“错误”。那我们如何在工作中处理这样的突发事件,怎样看待孩子异于他人的表现。首先,据情境思考需要引导教育的对象范围。应该在了解幼儿错误行为出现的情景与原因之后,再决定是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