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反思姚敏如今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往往出现一个矛盾和一个问题:矛盾是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考试成绩固然不错但仅仅停留在语言上,思想跟行为截然不同,口是心非;问题是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所谓加强行为培养的活动化、开放化教学,殊不知,还是“为活动而活动,为开放而开放”。矛盾和问题的实质还是“高耗低效”,学生在生硬灌输和主动求索中失衡,形成一些唯心的道德认识,应付考试尚可,但对行为素质的提高的功效却不大。针对现状,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在“低耗高效”上下功夫,充分挖掘思想品德课自身的资源,避免德育过程的盲目重复高投入,简约、固定、科学、低耗高效的教学模式凸显现实意义和迫切性。以下是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点滴体会:一、“目标落实、内容丰实、准备扎实、过程艺术”,化解跌荡而起的教学矛盾,充分挖掘思想品德课自身的资源,降低成本。面对纷繁复杂、体裁多样但又缺乏色彩,缺乏变化的课本,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就会跌荡而起,教师务必牢牢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透过现象抓住课本知识的本质,提纲挈领、抓住要害、明确目标。具体说来,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不乏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典故、中西哲学、伦理道德、法律、政治学原理、经济学,甚至有些还是一些浅层次的理科知识,因此,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就容易走偏或没有边际,目标往往没有得到充分实现,因此,教师应从形象生动的课本知识中提炼其精要和实质,由形象具体到抽象概括,由表层了解到深入思考,再到掌握应用,目标也就随之水到渠成,但问题随之而来了,追求目标往往导致教学内容缺乏色彩,缺乏变化,教学中要打破这种“单色调”,可以将教材中具有创造性、改造性因素的内容进行挖掘、研究和整理,提倡教学的创意,以形成丰富而实在的教学内容。但又会遇到新的矛盾,那就是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所限,初中生的知识经验积累相对较少,对于有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带来了一定障碍,要解决这个矛盾就需要教学过程的艺术性,生动的教学,课上师生互动,教学深入人心、润物无声,使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情感被激起。总之,整个化解矛盾的过程都是在挖掘思想品德自身的资源,比“为活动而活动,为开放而开放”的重复投入的成本要节约的多。二、让学生体会思想品德教育的愉悦以及德育发扬所得到的精神满足,从兴趣的源头来避免德育过程的盲目重复高投入。德育虽然被人们所重视,但时时育事事育的效果如何,我们不言而喻,问题在于时时育事事育并没有让学生体会思想品德教育的愉悦以及德育发扬所得到的精神满足,德育的盲目重复投入并没有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因此“低耗高效”就要避免德育的盲目重复投入,从治标治本上发挥思想品德的精神满足的功能。如:从思想品德课改革的突破口——功能的现实作用,即从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中走出来,回归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应用当中,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体会到思想品德的愉悦;通过明理一些课文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让学生有种思维运动乐趣的感觉;通过以情传情,给学生一种直觉的情感体验,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得到精神的满足;根据生活的实际需要利用设置一些实际的行为来实现教育和行为的无缝衔接等。以上都是在没有盲目重复投入的基础上,从根源上拓展德育的平台,真正实现低耗高效。三、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结果,沿着由“知”到“行”的顺序发展以实现“知、行、意”统一,建构简约、固定、科学、低耗高效的教学模式。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结果,沿着由“知”到“行”的顺序发展来设计思想品德教学的步骤,无论是常规教学还是对外教学都可以先创设情境,引发兴趣的导入,接着是提供事实,有一个充分感知的明理过程,再辅以激情的举例验证进行辨析导行,最后深化观点,使学生把得到的信息内化为平时的行为习惯实现“知、行、意”统一。如:在讲《知耻近乎勇》时,导入先从“九·一八”事件说明;对此再进行明理:国力贫弱就无以抵御外侮,要使中华民族自强自立,就必须增强国力,发展经济,实现全面小康,重振国威!历史表明,和平来之不易,“九一八”的悲剧不能重演。一个民族如果不知道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