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魏书生先生的教育思想王晓春要了解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现状,不研究优秀班主任的经验是不行的。在我国的优秀班主任中,魏书生的工作独树一帜,颇具特色,影响很大,值得研究。本文拟就魏书生新著《班主任工作漫谈》(93年8月漓江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漫谈》)谈一些初步的想法。从修身开始,推己及人我因为工作关系,常接触一些有关班主任工作的书。我发现其内容一般都是先论班主任的任务,再讲班主任工作的原则和方法,最后谈班主任的修养。班主任的经验专著,则常常是先谈如何建立班集体,再谈如何组织活动,如何培养干部等等,最后才谈班主任的自身素质问题。总之都是把班主任自身的问题放在最后来讲。魏书生这本《漫谈》却一反常规,第一章标题就是“班主任要努力改变自我”。本章中的小标题有:1、多改变自我,少埋怨环境;2、选择积极角色进入生活;3、多互助;4、少互斗;5、多学习,少批判;6、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7、提高笑对人生的能力;8、选一位控制教师发怒的同学……显然,这里谈的并不是怎样做好班主任工作,而是如何提高班主任的自身素质。《漫谈》的最后一章(第八章)是作者的日记摘抄,或称语录,一共九节。前三节的标题分别是:1、战胜自我,超越自我;2、胸怀·人际关系·思想方法;3、事业·奉献·务实·惜阴。这三节的篇幅占日记的百分之三十六。第四节才开始谈“教育改革,教育管理”。可见作者在修身方面,思考得很多。我认为《漫谈》的这种章节顺序和篇幅安排不是偶然的,它反映了魏书生班主任工作的一大特色:从修身开始,推己及人。当大批的班主任整天绞尽脑汁琢磨如何管住学生的时候,魏书生却另辟蹊径,琢磨如何改变自己,然后用改变自己的方法去改变学生。他的公式是:从自我教育走向教育。确实不同凡响,高人一筹。魏书生把写日记称为“道德长跑”。他自己从1968年开始写日记,坚持不懈,受益非浅。于是他推己及人,要求学生都写日记,要求青年教师也写日记,甚至推而广之,说:“如果我们11亿人有一半人坚持长年写日记,那我们民族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真会提高得快一些。”(《漫谈》159页)魏书生小时候曾熟读《今古贤文》。他说其中许多格言警句“深深刻在脑子里”,成为指导他言行的“明灯”。(《漫谈》173页)于是魏书生从当老师起,就让学生抄写格言警句。1986年他当了校长,干脆让全校1516名学生每人每天都要在桌上贴个座右铭。而且他又推而广之,说:“我也愿她(指格言警句)和全国更多的教学班为伴,每天点燃一盏思想的明灯--抄一句格言,一起去开创教育改革的明天。”(《漫谈》176页)魏书生大力倡导的“控制三闲”,也是从自身体验开始的。他发现自己常因为“闲话·闲事·闲思”浪费时间,于是合乎逻辑地想:“缺乏自制力的中学生们,被‘三闲’控制的时间一定比我多。”(《漫谈》186页)这种思考的结果自然就是发动学生统计“三闲”,控制“三闲”。下一步,那就是再推而广之:“愿我们下一代不要生活在这么多的闲话之中。”(《漫谈》187页)显然,魏书生不象许多别的教师那样,为了教育学生而提高自己,为了给学生“一杯水”而储备自己的“一桶水”,他是在改造自己的过程中寻找教育学生的门径。别人的出发点是教育学生,他的出发点则是提高自己。我们在这里看到了魏书生可贵的自我超越精神。这样一来,魏书生就用十分自然的方式把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了。这是非常值得重视的经验,很有中国特色。要知道,真正的教育只能出现在它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地方,二者相脱离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老师从不写日记,却让学生天天交;老师有空就“侃大山”,却让学生珍惜寸阴;教书的自己不读书,却拼命逼学生爬书山、游书海;老师文过饰非(据说这样才能保持威信),却动不动就让学生写检查;老师给学生讲的大道理,连自己都不信……请问这样的教育会有好的效果吗?我并不是说,老师必须事事身先士卒。我是说,如果老师让学生干的事老师自己并无兴趣,那就失去了两个最基本的教育前提:真诚,内行。既不真诚又不内行,就只好挥舞权力的大棒来管束学生,于是就不可避免地要变成监工式的人物,其主要功能则是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