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什么是素质教育,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素质。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海》写道:“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①这是关于狭义素质的典型解释。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②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现在的教育是幼儿园上小学课,小学上初中课,初中上高中课,大学却像幼儿园那样学习做人。这就是教育的怪圈。在很多学校,课程内容“老旧死”,超时排课、挤占副课现象突出。有的学校只抓学生考试成绩,不问学生其他方面发展,向学生灌输“提高一分,战胜千人”、“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分数定终身”,这样的方法已经与当今的科技时代相背离。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天赋,学生的特长得不到充分的培养和发挥,有用之才被埋没,削弱了教育全面素质的培养。另外现在的家长爱攀比,认为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说我们孩子3岁就会背“百家姓”了,4岁就会做加减法了,5岁就能背40首古诗了……其实这些优势上小学后半年就消失了。可家长很少顾及孩子未来会怎么样,看到的只有眼前的现象。《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促进学校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点”。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首要问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由应试教育走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项伟大的工程。素质教育要担负起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首先需要的是做人,做人是素质教育的起码要求,只有学会了做人的学生,他们才算是养成了一定的素质;其次是成才。做人是成才的基础,成才是做人的升华。成才必须在具备做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素质水平,具备高素质的人,他们就会成为高层次的人才。科技兴国,教育先行。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就给我国的教育事业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实施素质教育的成功与否,已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兴衰紧紧地连在一起,国家的综合实力准确地体现在国民素质的高低上。以往“千面一人”的陈旧的模式、方法和手段,终将成为历史。2011年年底,修订后的义务教育19个新课程标准发布,减少了课程容量、降低了课程难度,更加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应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既开足开好规定课程,又不随意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去思考、去动手、去锻炼。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认知和接受能力,落实好有助于提升人文和科学素养、提高实践能力的教学内容。在4月6日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的青年领袖圆桌会议上,20位青年领袖围绕主题《共同发展:教育的使命》展开精彩对话。张亚勤认为教育本身的素质有两点,第一,教育最根本的要真,要真诚、真实,追求真理。现在社会很多的假大空,很多没有办法信任、缺少安全感,就是因为教育体系没有让我们变得更真实,没有把最真的东西开发出来。第二点是能力。教育应该是把所有知识忘掉之后的能力,是创新能力,是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爱因斯坦讲过一句话,教育要把每个人的想象力发挥出来,要把他的个性彰显出来。坚持以人为...